草鞋山遺址
3088views
位于唯亭鎮陵南村陽澄湖南岸,1995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為1956年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文物普查中所發現。因當地磚瓦廠取土時發現了玉琮、玉璧等文物,南京博物院于1972年9月進行了探掘。經鉆探初步查明,地下古文化遺址東西長260米,南北寬170米,總面積4.4萬平方米,相當于草鞋山、夷陵山兩個土墩面積的3倍。隨后進行了兩次正式發掘。第一次自1972年10月至次年1月,第二次自1973年4月至7月,參加發掘的還有蘇州博物館和南京大學等,總共發掘面積1050平方米。?
????通過兩次發掘,發現了以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和各個不同時期的原始文化依次疊壓的地層關系,清理了新石器時代的居住遺跡、11個灰坑(窖穴)和206座墓葬,出土了陶、石、骨、玉等質料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等共1100多件。其中包括玉琮、玉璧?、鏤孔壺、四足獸形器等珍貴文物。由于文化層次多,出土遺跡、遺物豐富,從而為研究太湖流域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遺址的文化堆積最厚處達11米,可分為10個地層。從地層疊壓關系可以看出文化層的先后次序是: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
????早期良渚文化,典型良渚文化,直到進入春秋時代的吳越文化。這一序列,為研究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古代文化提供了標尺,具有典型意義。
????遺址中發現的6000年前的水構建筑遺跡、炭化粳秈稻谷、炭化紡織品殘片以及各文化層出土的制作精美的玉器、陶器等,說明太湖流域的先民,早在6000年前就創造了當時比較先進的文化,成為我國豐富多彩的遠古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遺址的發掘,還首次從地層上證明了琮、璧、?串飾等玉制品是良渚文化的遺物,也為我國玉器研究開創了-個全新的局面。
????草鞋山遺址的一部分至今保存尚好,是太湖流域的一處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重要古文化遺址。
????自1992年開始,南京博物院、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和日本國立宮崎大學合作開展"草鞋山古稻田研究"課題的工作,并由南京博物院、蘇州博物館、吳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和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組成考古隊,首次在國內進行水田考古的實踐。在遺址中心區南緣進行四期1400千方米發掘,獲得重要成果。
????在距今約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時期地層,發現了由淺坑、水溝、水口和蓄水井組成的遺存。其中一處被揭露的長30米的范圍內,發現了呈多行排列,西南向東北走向,相互連接的淺坑30多個,淺坑面積一般3-5平方米,個別小的1平方米,大的達9平方米,坑的形狀呈橢圓形或長方圓角形。淺坑沿一低洼地帶分布,兩側有土岡,東部及北部邊緣有"水溝"和"水口"相通,"水溝"的兩端有"流水坑"、"蓄水井",顯然這組遺存與水的設施關系密切。
????淺坑內的填土不同于地層土,土樣經化驗分析,均發現有豐富的水稻植物蛋白石,確證這里生產水稻屬于人工栽培而非野生。
????據此,參加現場發掘和考察的中日兩國考古學家與農學家分析判斷,遺存全部結構應看作是早期水田狀遺跡。
????水田考古發掘至1995年底結束。在發掘期間考古隊還對整個草鞋山遺址進行了全面考古勘探。遺址總面積約45萬平方米,現存地層堆積主要為馬家浜文化。遺址中心區馬家浜文化上面疊壓有崧澤文化與良渚文化地層,遺址的局部范圍有商及東周文化地層堆積。
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