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慧庵
1937views
安徽省重點寺院。位于東崖西麓、九華街東南端。始建于清初。為化城寺東序寮房之一。相傳明末一李姓進士,淡泊官場,清初至九華山落發為僧,法號誦林。初在伏虎洞清修,讀經作畫,刀耕火種,與時居東巖“天籟軒”的吳襄(清禮部尚書)十分友契,常以詩畫往還;吳襄曾題屏“應如是觀”相贈。后來,誦林克勤克儉自備材料在東崖西麓建造一座寺宇,名通慧庵。清道光時(1821~1850)為詩僧敬簡所居。清咸豐年間毀于兵火。光緒七年(1881)住持僧**募化重建。1923年住持僧文澤。1925年~1937年住持僧寶嚴。1943年住持僧密如。1949年住持僧寶嚴。文化大革命中佛像被毀。1986年住持尼仁義重修,規模如舊,建筑面積2580平方米。寺坐東朝西,由大小5坐民居式殿宇組成。通高10米,磚木結構,硬山頂。殿宇分布在參差不齊的臺基上。大殿居中,2層樓閣,長、寬各16米,四落水天井。南殿坐北朝南,3層半樓閣。長10.5米、寬12.5米、高13米。后殿位于南殿東邊,坐西朝東,俗稱“大花廳”,筑在高4米的臺基上,3層半樓閣,長、寬各12米,高13米。大殿后東北側與大花廳毗鄰的為“小花廳”,2層3間樓宇,長9米、寬4米。大殿北側是齋堂、僧房。西南面圍有院墻,四周古木參天。院前溪水潺潺,曲徑通幽。今通慧庵一分為三,由兩位比丘尼和一位僧人分別管理。大殿及其以北為“通慧禪林”,山門朝北。1986~1995年住持尼仁義。1995年6月住持尼思尚在大殿北側新建觀音殿,民居式,磚木結構,青灰筒瓦屋面,3層,高10米、長6.5米,寬12米,建筑面積230平方米。內供7米高觀音塑像。1995年11月比丘尼仁義法師85歲時圓寂。其徒遵師囑,將其遺體坐缸存放。1999年1月開缸,其肉身完好,今裝金供奉于通慧禪林,擬建悅殊殿以安放。大殿以南及后殿大花廳仍稱“通慧庵”,山門朝南。1987年住持尼惟修,今住持尼果賢。1998年在南殿南邊新建韋馱殿,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卷蓬、飛檐,高9米、長10米、寬8米,建筑面積108平方米。大殿后東北邊小花廳為“通慧寺”,1991年至今住持僧本旺。
?
上午八點至下午五點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