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
5539views
淮河,中國長江和黃河之間的大河。洪澤湖以下為淮河下游,水分三路下洩。主流通過三河閘,出三河,經寶應湖、高郵湖在三江營入長江,是為入江水道,至此全長約1,000公里,流域面積187,000平方公里;另一路在洪澤湖東岸出高良澗閘,經蘇北灌溉總渠在扁擔港入黃海。第三路在洪澤湖東北岸出二河閘,經淮沭河。
?? ? 淮河發源于河南省南部的桐柏縣與湖北省隨州市隨縣的淮河鎮的交界處,干流全長1000km。流域西部、西南部及東北部為山區、丘陵區,其余為廣闊的平原。山丘區面積約占總面積的1/3,平原面積約占總面積的2/3。流域西部的伏牛山、桐柏山區,一般高程200— 500m,沙潁河上游石人山高達2153m,為全流域的最高峰;南部大別山區高程在300一1774m;東北部沂蒙山區高程在200一1155m。丘陵區主要分布在山區的延伸部分,西部高程一般為100—200m,南部高程為50—100m,東北部高程一般在100m左右。淮河干流以北為廣大沖、洪積平原,地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高程一般15—50m;淮河下游蘇北平原高程為2—10m;南四湖湖西為黃泛平原,高程為30—50m。 流域內除山區、丘陵和平原外,還有為數眾多、星羅棋布的湖泊、洼地。 淮河發源于河南省桐柏縣的桐柏山,大體自西向東流,經過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至江蘇省江都縣三江營注入長江,河道全長1 0 0 0公里。流域西以河南省西部的伏牛山脈與黃河的支流伊洛河流域及長江的支流漢水流域分界;北以從河南省鄭州至蘭考的黃河南堤和從蘭考到廢黃河口的廢黃河南堤與沂沭泗流域分界;南以桐柏山脈、大別山脈及通揚運河、東串場河與長江中下游北岸的漢水、皖河、巢湖、滁河等水系分界;東瀕黃海。
?
流域總面積18.7萬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6.69萬平方公里,占35.8%。由于里運河以東、廢黃河以南、通揚運河及東串場河以北的蘇北平原,共計有22440平方公里面積,水流向東直接入海,淮河干流實際匯水面積為164560平方公里。淮河安徽段,處于淮河中游,上自豫、皖交界的洪河口起,下至皖、蘇交界的洪山頭止,河道長度430公里。淮河以北是黃淮沖積平原,平坦遼闊,土層深厚,地面高程45米至13.5米,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呈1/5000~1/10000比降。北部蕭、濉、宿、靈、泗諸縣境,分布有低山殘丘,高程一般在50~100米,蕭縣官山最高峰408米,淮北市相山峰頂342米,宿縣乾山312米,泗縣屏山119米。沿淮兩岸,分布著灣地、洼地和湖泊,是淮河滯洪、行洪地帶。淮南主要是山丘區,西部大別山以白馬尖和天堂寨最高,高程分別為1774米和1729米;大別山以東,地勢顯著降低,崗丘連綿,向東北延伸直抵洪澤湖以南,成為長江、淮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高程一般在50~100米左右,也有300米以上的丘陵,如張八嶺的北將軍山為399米,沿淮壽縣以下有淺山分布。淮河干流比降平緩,平均為0.02‰,沿途流經峽山、荊山、浮山三處峽口,形勢險要。正陽關匯納上游干支河全部山區來水,總控制面積91620平方公里,素有"七十二道歸正陽"之稱,大別山區、桐柏山區、伏牛山區、嵩山山區等,都是淮河的主要洪水源地。干流平槽泄量:洪河口至正陽關不足1000立方米每秒,正陽關至渦河口為2500立方米每秒,渦河口以下至洪山頭為3000立方米每秒。
?
兩岸支流眾多。左岸有洪河、谷河、潤河、潁河、西淝河、芡河、渦河、漴潼河、濉河等,還有大型人工河道新汴河和茨淮新河,一般都源遠流長,具平原河道特征;右岸有史灌河、灃河、汲河、淠河、東淝河、窯河、小溪河、池河、白塔河等,均源于江淮分水嶺北側,流程較短,具山區河道特征。沿淮多湖泊,分布在支流匯入口附近,湖面大但水不深,左岸有八里湖、焦崗湖、四方湖、香澗湖、沱湖、天井湖等;右岸有城西湖、城東湖、瓦埠湖、高塘湖、花園湖、女山湖、七里湖、高郵湖、沂湖、洋湖等。?
?
皖境淮域,歷史上水利發展較早,如壽縣的芍陂(今安豐塘),始建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灌田萬頃;橫貫宿、靈、泗三縣的通濟渠,建于1300多年前的隋朝,上溯汴梁,下接運河,溝通江淮,是當時的漕運孔道,12世紀起,經歷了600余年的黃河奪淮,終至湮廢。及至1949年前,淮北地區已是水系紊亂,河溝淤阻,陂塘溝洫,大都夷平;淮河干流被淤淺,下受洪澤湖頂托,浮山以下入湖河底呈倒比降,宣泄不暢。域內洪澇災害頻仍,甚或旱蝗并發,赤地千里,"大雨大災,小雨小災,不雨旱災"是其真實寫照。1949年以后,整治了淮河干、支河道,開挖了排水溝渠,初步建立了排水系統。雖然治理標準尚低,洪澇災害尚很嚴重,但取得的治水成績是很大的,除害興利有了長足的發展,促進了工、農業蓬勃發展,淮北地區已形成了煤、電能源基地和糧、棉基地,昔日貧窮落后的面貌,而今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全天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