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寶塔
2379views
舍利寶塔,俗稱臨清磚塔。位于臨清市城西北2千米衛河東岸。建于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原有永壽寺,規模顯巨,殿宇恢宏。此塔建于明萬歷年公元 (1613)年,塔高61米,九級八面樓閣式,每面長4.9米。塔座為條石砌基,底座圍長39.2米,自底至密檐高約5.3米,密檐寬1.55米。底層設門向南。寶塔通體垂直,磚木結構,塔頂是將軍盔形,蓮花寶座,為國內罕見。
塔的門楣石額刻有“舍利寶塔”4字,為明進士按察使、郡人王成德所題。左落款為:“大明萬歷癸丑歲仲秋吉日”。塔身自下而上逐層遞減,收分得體。自第二層向上,每層8面設門,4明4暗,均等對稱,十分美觀。每層每面有“阿彌陀佛”4個陶質字,全塔共計216套“阿彌陀佛”,獨具匠心。每層檐下有陶質花紋斗拱,每層轉角柱下以蓮花承托,各角均有雕花木椽挑出,上系銅鐘。塔內有通天柱為中軸,壁有螺旋式轉梯,每層90 度可達一層。依次上至第九層。從第二層到第九層的大磚上都有確切年號,自下而上記有萬歷三十六年、三十八年、三十九年、四十年、四十五年、四十六年造,并鐫刻有燒磚窯戶和作頭。各層壁內嵌刻石,鐫記有建塔經過、籌資情況和捐資人姓名、住址等。第三層內壁有《修建觀世音菩薩疏》石刻,落款年代為萬歷三十九年(1611)歲次辛亥仲冬望曰;第6層內壁匾額上鐫刻有“秀聚中天”,下落款為汪道濟題。東西兩窗楣額上鐫刻“東興岱岳”、“西引太行”的題字,壁內嵌有刻石為“舍利塔第六層經造”,文中載:“信官汪道濟捐資獨立完工……。” 塔內有佛像11尊,莊嚴肅穆,其地宮拔出而貫通全塔的金絲楠木通天柱,寓意著洪福齊天,消災祛難之意。塔剎呈盔形,為省內罕見。
臨清舍利寶塔為中國運河沿岸四大名塔之一,高峻巍峨,遠近馳名,中國中央電視臺<<話說運河>>專題處曾作專題介紹。整個建筑巍峨壯觀,風格渾厚大方,為臨清繁榮的見證。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清舍利塔應“靈收八表”的意象。
塔的各層平面皆為正八邊形,第一層至第五層和第七、八層塔心室為正方形,六層和九層為八角形。塔的平面構成是結合豎向設計而統籌布置的。就全塔而言,登臨憑眺,則八面風光皆可擷取;而就各層言,則層層相錯,收入景物各有不同,形成了統一中的變化,豐富了“靈收八表”的戲劇性空間變幻效果。
游人登臨此塔,猶如在欣賞一曲恢弘的交響樂,戲劇性變化的塔內空間帶給人美的享受,古代匠師在此塔的建筑構成設計意向上,可謂腦存丘壑,實為大家手筆。
8:0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