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綠園
4227views
依綠園在聊城歷史上曾一度輝煌、消失近百年,源于宋、成于清,興盛六百余年而不衰,當時號稱江北名園,并因其在大運河繁盛時朋為東昌八大勝景之一“綠云春曙 ”而久負盛名。是江北歷史上最古老的園林,為聊城八大勝景之一,現在除恢復了砥齋、晚峭書屋、麗農山房等18個古景點外,又新增了瀑布、峽谷、縐綠湖等 18個新景點,并精心布置…了聊城歷代名人、海內外名人字畫展和聊械大牢紀實。
依綠園”匾額為乾隆皇帝御筆親題。整體建筑風格采用江南園林建園手法,假山、亭臺、水榭、曲廊、水池,形態各異,疏密有致,集深厚文化內涵和清麗典雅的園林風景于一體。喜雪齋、小玲瓏館、晚晴書屋、枕流漱石軒等古典建筑以及鄭板橋、鄧鐘岳等著名書畫家撰寫的楹聯,高雅,古樸,凝重,顯示著爐火純青的藝術魅力。此外還有漁梁、小滄浪、綠云軒、小方壺、北花廳等景區,皆輕巧秀美,頗為別致,也為依綠園增添了濃厚的文化韻味。轟鳴的瀑布,神奇獨特的圣泉,妙不可言的縐綠湖,獨具特色的山洞奇景,配以奇卉異木、瘦山怪石的點綴,可謂是一泉一景,一湖一色,一瀑一姿,一溪一態,噴珠濺玉,色澤如繪,既自然和諧,又充滿著詩情畫意,使游人“不出城郭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得林泉之趣”,達到了“雖由人作,婉若天成”的藝術境地,堪稱園林建筑精品。假山石峰屹立、亭廊軒榭錯落、池水靜謐幽深、秀竹綠樹含煙的絕妙畫卷以及姜子牙與圣泉、乾隆與古井等美麗的傳說,以其獨擅的魅力,讓人流連忘返,游興倍增。“逍遙于城市而外,仿佛乎山水之間”,就是依綠園的真實寫照。
沁芳園——“喜雪齋”匾額為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所書。鄭板橋當時任范縣縣令,經常來東昌府拜會府臺。有一次,鄭板橋在東昌府時,夜里下了一場十余年來未曾遇到過的大雪。第二天知府陪同眾人踏雪觀園,當時的聊城大書畫家吳竹堂看到眾人在“瑞雪兆豐年”的好兆頭里,喜氣洋洋的場面景,淋漓波墨作了一幅《得水園喜雪圖》,掛于此屋中,鄭板橋欣然唱和揮筆題下“喜雪齋”三字。廊柱上的兩幅對聯,內聯為劉鑼鍋題寫的“幽人來問籬邊菊,仙客相論海上琴”;外柱楹聯為清末書畫家趙之謙所書:“身行萬里半天下,名在月臺石室中”。現在此齋用作山東省內外名人字畫展。
天竹院——庭院內兀立的巨獅石,形象雄偉,氣勢逼人,獅尾上翹,獅眼圓睜。園內廣植楠天竺,春夏葉綠蔥翠,冬季葉紅似紅。四周植有紫、白玉蘭,點綴其中,入夏,白玉蘭瑩潔清麗,紫玉蘭則紫粉筆尖含火焰,香氣四溢。地面是用精選的鵝卵石鋪成的健身場地,走在上面有足療按摩的效果。
邀月步——邀月步是一條長長的游廊。“遍插茱萸少一人”,“每逢佳節倍思親”,東昌府知府胡德琳是南方人,每到仲秋佳節,看著月圓人團圓,而自己卻“獨在異鄉為異客”,只能借助這明月遙寄自己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把賞月的長廊稱為“邀月步”,用以抒發自己“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感慨。
枕流漱石軒——此軒枕水而建別有一番情趣。游人在此可品茶、可賞景。南望是湖水澄碧如玉的縐綠湖,湖石駁岸,起伏凹凸,隨波就勢,曲折優美。東有似火的黃櫨,西是柳枝拂水,北看是飛珠玉濺的瀑布從假山頂一瀉而下。坐此可閉目聽流水跌落飛濺聲,不同的人聽到落水聲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飛濺的瀑布、湍急的流水,總是游人關注的景點,從中感受自然在變化、在運動。
蓼庵——蓼庵是孤懸于縐綠湖中的一座水榭,既可近水而戲,又可坐石小憩,見亭榭、古屋倒映水中,與天光云影交織。亭柱上有清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西冷八家之一——趙之琛的撰聯:“高人灑桐樹,君子愛蓮花”。夏天荷塘花香四溢,即使烈日當頭,也不感到酷暑難當。蓼庵懸掛的匾額是光緒三十年甲辰科狀元,劉春霖撰寫。當游人沿池繞行時,它始終為視線的焦點。
圣泉——泉水在縐綠湖內,據說,姜子牙去渭水之前曾在此隱居多年,這也是姜堤村名由來的原因。后來乾隆帝南巡游此園時,封此泉為“圣泉”。
麗農山房——麗農山房是胡德琳為親農而建,為依綠園主建筑。其正面,有隸書橫匾“麗農山房”,是由清代書畫家鄧石汝書寫。兩側廊柱上掛有楹聯,內聯是由清人書法家、乾隆年間舉人王芑孫撰寫:“小雨半畦春種藥,寒燈一穗夜修書”;外柱楹聯:“瓊林花間聞前語,罨畫溪山指后期”,是清代西冷八家之一、著名書畫家、篆刻家陳鴻壽撰寫的,充分展示了古代文人耕讀悠然的生活與心態。其背面有兩副楹聯。內聯是清代書畫家、嘉慶七年進士姚元之所題:“合藥有時封石鼎,修身無處不金城”;外聯是清代嘉慶年間進士、著名書畫家郭尚先題寫:“松間石榻春云護,花底山尊夜月開”。現用作明清時期家具、瓷器的展覽室。
8:0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