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訓紀念館
4663views
武訓祠位于冠縣柳林鎮,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千古奇丐”武訓先生的墓地,是武訓及武訓精神的主要紀念地。每年11月份舉辦武訓義學文化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主要景點有武訓祠、武訓墓、武訓陳列室、武訓碑廊、武訓魂、高歌臺、武訓義學堂等幾部分。
主要建筑有武訓祠和武訓墓。武訓祠,始建于1903年,僅三間。1937年,由時任山東教育廳長何思源撥款重建。1997年5月,四川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行先生參觀武訓紀念館時,決定捐資40萬元人民幣予以重修。祠堂為歇山式磚木結構,闊五間,進深三間,飛檐高挑,肅穆莊嚴。
祠后為武訓墓。1896年12月5日武訓在臨清他所創辦的御史巷義學去世,歿后葬于當時的崇賢義塾東壁外,即今墓所在位置。1989年6月重修。墓北面為陳列室,展示了武訓的生平史跡及其文物。1995年9月,在祠前建有百米碑廊,碑刻26塊;在祠右前方建有高歌臺,又名“嚶鳴臺”;在祠左前方建有“武訓魂亭”,亭額由著名學者季羨林題寫。
武訓(1838--1896)堂邑縣(今武縣)武莊人。出身貧苦,在兄姐中排行為七,故名"武七"。名訓則是清延嘉獎他行乞興學時所賜。武訓七歲喪父,乞討為生,求學不得,14歲后,多次離家當雇工,屢屢受欺辱,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帳相欺,武訓爭辨,反被誣為"詐賴",遂決心行乞興學。 1859年,21歲的武訓開始竿乞集資。他手拿銅勺,肩背褡袋,爛衣遮體,邊走邊唱,四處乞討,其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1886年,武訓已置田230畝,積資3800余吊,決定創建義學。1888年,花錢4000余吊,在柳林鎮東門外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他親自跪請有學問的進士、舉人任教,跪求貧寒人家送子上學。當年招生50余人,不收學費。1890年,武訓資助了整和230吊錢,又在今屬臨清市的楊二莊興辦了第二所義學,1896年,武訓又靠行乞積蓄,并得臨清官紳資助,于臨清御史巷辦起第三所義學。山東巡撫張曜聞知武訓義行,特下示召見,并下令免征義學學田錢糧和徭役,另賞銀200兩,同時奏請光緒帝頒以"樂善好施"匾額。清朝授以"義學正"名號,賞穿黃馬褂。其名聲由此大振。1896年,4月23日,武訓在朗朗讀書聲中含笑病逝于臨清御史巷義塾,終年59歲。
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