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墓群
1692views
在齊都臨淄周圍幾十里的地面上,大約分布著150多座古墓,被稱為“臨淄墓群”。古墓的年代上起春秋中后期,下迄秦漢。墓主有國君、王侯、貴族、大夫、將軍、名士等。墓的形制多為高大的封土墓,狀如山丘。1977年,國家將“臨淄墓群”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淄博市人民政府立石質標志于故城南古墓旁。
晏嬰冢
在齊故城大城的西南部,桓公臺的北方。墓高10米左右,墓前立有明萬歷年間鐫刻的“齊相晏平仲之墓”石碑和清康熙五十二年、五十三年的重修碑。1982年秋,新刻晏子像及其傳略石碑立于墓前。墓周有磚砌圍墻保護。經鉆探,此冢封土未經夯打,土質雜亂并含漢瓦,表明這是后人對這位力行節儉、聰明機智的齊相的忻慕所修筑的紀念性墓葬。
三士冢
在齊城東南部,相傳為晏嬰“二桃殺三士”的三勇士公孫捷、田開疆、古冶子的合葬墓。一墓三墳,南北55米,東西110米,封土高大。諸葛亮《梁父吟》中曾吟詠此墓“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里。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今墓周已建起圍墻加以保護。南設圓門和映壁,刻“梁父吟”及摹刻“二桃殺三士”漢畫像嵌于映壁上。墓兩側置張遜三書寫的“三士冢 ”石碑。
管仲墓
在臨淄城南牛山北麓,墓高14米,東西34米,南北近14米。后人登臨牛山,總免不了在管仲墓前留連一番,毛維騶曾慨嘆:“幸脫當年車檻災,一匡霸業為齊開。可憐三尺牛山土,千古長埋天下才”。舊時墓前曾立一石碑刻有此詩,今已無存。現墓周圍已修磚石墻加以保護。墓前立石碑兩方,一方刻“管仲像”,一方刻“齊相管夷吾之墓”,并陰刻其簡歷。
四王冢
在臨淄城東南、牛山之東,東西排列著4座高大的墓冢,即田齊威、宣、、襄四個國君的陵墓,史稱“四王冢”。其墓方基圓頂,均勻排列,聳立在山坡上,顯得異常醒目。4墓自西向東為序。其一,高30米,周長140米;其二,高34米,周長157米;其三,高22米,周長190米;其四,高23米,周長130米。4墓間距總長541米。
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名因齊,田齊第四代國君。在位期間任鄒忌為相,勵精圖治,任孫臏為軍師,田忌為將,國威大振,使當時齊國列戰國七雄之首。
宣王(公元前320~前301),名辟疆,威王之子。在位期間,“稷下學宮”大盛,游說之士達數百人,齊國成為當時中國主要的思想文化中心。
王(公元前301~前284),名地,宣王之子。在位時遭燕、秦、三晉的合攻,王出亡莒。公元前284年,楚使淖齒將兵救齊,謀與燕分齊地,遂殺王。
襄王(公元前283~前265),名法章,王子。
二王冢
在臨淄城東南的鼎足山上。傳為齊桓公、景公之墓,據今人考證,此桓公非指姜齊小白,乃田齊第三代國君桓公午,與之為鄰的則為田齊的第二代國君田剡之墓。不知孰是。二墓東西并列,方基圓頂。因山為墳,封土高大,其中西冢高12米,周長190米,堪稱山中之山的高冢。
8: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