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故城
1974views
齊故城位于臨淄區辛店鎮北7.5公里處,東依淄河,西臨系水,為周代齊國的都城,西漢時又為齊王國都治,歷時千余年。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公元前859年(齊獻公元年)都治臨淄。至戰國時,臨淄發展成全國最大的都市之一,《國策?齊策》描寫齊宣王時(戰國中期)此城的情況是:“臨淄之中七萬戶,……下戶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不待發于遠縣,而臨淄之卒,固已二十一萬矣。……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至秦滅齊,臨淄城一直是齊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形制:故城由大、小兩城組成,大城南北近4.5公里,東西約3.5公里,小城在大城西南角,其東北部伸進大城的西南隅,南北長2公里,東西寬約1.5公里。兩城總面積約15.5平方公里,周長約21公里。
城門及道路:據《齊記》載,齊城有門13座。見于史書的有雍門、申門、揚門、稷門、鹿門、章華門、東閭門、廣門等。但未記確切方位,故后人各執一說,比較肯定的西門有申門、雍門;東門有廣門。現已探明11座城門,其中小城5座,大城6座。門道跨度均在8.2米以上,最寬者達20.5米。
城內的交通干道很規整,已探明10條干道,其中小城內3條,一般寬6~8米,最寬17米;大城內7條,寬10~20米不等。這些道路多與城門相通。
排水設施:故城內的排水系統設計合理,它利用淄河、系水作為東、西天然屏障和自然護城河,又在大、小城南、北墻挖護城壕溝,與淄水、系水東西溝通,并根據南高北低的地勢開多處溝渠,在城垣施工中設有精巧的排水道口,以此將城內、外的河流與壕溝緊密地聯系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排水網。城內共有3大排水系統(小城1處,大城2處),4處城墻排水道口。
1980年,考古工作者已發掘清理出大城西墻的排水道口,它東西長43 米,南北寬7米,深3米,用巨石壘砌而成,水口分上中下3層,每層有5個方形水孔,孔內石塊交錯排列,水經孔內間隙流出而人卻不能通過。這樣既能排水又能御敵,實為古城排水系統建筑史上所僅見。現已在排水道口周圍建起院墻,加以保護。
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