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蓮山旅游風景區
5011views
五蓮山風景名勝區,位于魯東南黃海之濱,五蓮縣境內。東鄰避暑勝地青島,南連港城日照,西接“亞洲銀杏王”駐地莒縣,北靠國際風箏都濰坊。其便利的交通、宜人的氣候、秀美的風光、濃厚的古文化使這個省級風景名勝區迅速崛起,脫穎而出,成為諸多風景區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以至有了“臺灣花蓮,山東五蓮”的佳傳。 五蓮山風景名勝區,總面積68平方公里,分五蓮山、九仙山兩大景區,兩山隔壑相峙,景致奇異,各有千秋。域內萬木蔥郁,清麗峻茂,燕鵲環谷,山泉繞溪,匹練飛瀑,種種勝境,構繪出一幅清新、雅致、秀美、險絕的畫卷,從而使宋代文豪蘇軾也盛贊“奇秀不減雁蕩”。縱觀五蓮山風景區,眾多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有機地融于一體,造就了風景區奇、秀、險、怪、幽、曠、奧七大特色,49峰、20洞、18瀑、16潭、5池、4澗等400余景無不透露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上天的巧妙造化。真可謂景點遍布,水水相連,生機勃勃,靈氣無限。 五蓮山因五蓮列峙,聳接云霄,如蓮花初放而得名,九仙山則因八仙過海戰惡龍,山神傾力育萬樹而流傳。兩山雖各有特色,但卻共五大景觀聞名遐邇。其一是奇峰怪石。景區內奇峰林立,怪石嶙峋,上不見巔,下不見路,奇色異景比比皆是;又頗具靈氣,似喚之能應,驅之能動,五指峰、缽盂峰、玉燭峰、萬卷書、龜峰、靴石、無字碑、荷葉棚等均形成頗具特色的峰石景觀。其二是石窟幽洞。大自然以神來之手給這里創造了許多的洞天福地,并且賦予了他們一個個帶有傳奇色彩的美名。藏在煙雨澗下的水簾洞,巨石疊壘而成,滴水成簾,人入洞中,暑氣皆無。天竺峰下的織女洞,曲折深邃,伴隨著織女美麗的傳說,別有誘人之處。似洞非洞的一線天,仰望蒼穹,一線盡收,使您不得不贊嘆大自然的神妙。其三是花木景觀。景區內有大面積的森林植被和野生花卉,林木覆蓋率達70%以上,林冠線和林緣線變化異常,豐富絢麗,具波瀾壯闊之美。這里不但是齊魯最大的野生藥庫,而且野生花卉種類繁多,達4000余種。其中,最著名的是野生杜鵑花自然保護區,其花色之麗、品種之多、面積之廣,不僅在省域內少有,就是華北地區也是罕見的。漫山的杜鵑,一簇簇、一片片、峭崖上、松林間,競相開放,流光溢彩,隨風閃動,暢游花海,頓生萬物悠悠之感。其四是溪谷景觀。峭拔玉立的山峰,孕育出不盡的山泉,造就了一處處清泉環繞、松鳥鳴翠的幽谷。谷內林木混交,隨著季節的變幻而絢麗多彩。若逢雨后,更是清新無比,時而密云自谷底涌起,一層層、一簇簇,似萬馬奔騰,進而峰林隱現,蔚為奇觀。南來灝水,自積霖谷而下,匯入龍潭,沖“鐵壁”,撞“銅墻”,自束練峰飛跌至黑龍潭之無底深淵,形成了18瀑、16潭,驚、險、奇、絕,令人神往的龍潭大峽谷,“春來桃花水漲”,“秋風壑滿楓紅”與之相互映襯,成影成趣,故而被諸多隱士所喜愛,謂之“小武陵源”。其五是人文景觀。風景區古寺廟較多,因而也是省內的佛教活動開放點。五蓮山的護國萬壽光明寺、九仙山的侔云寺均曾一度香火鼎盛,并列齊魯四大名寺。光明寺始建于明萬歷三十年,因開山和尚取五蓮山泉水治愈了萬歷皇帝母后的眼疾,遂敕建“護國萬壽光明寺”,歷時五載始成。寺廟位于望海、天竺、大悲三峰之間,氣勢宏偉、雕梁畫棟,名噪大江南北。侔云寺位于九仙山萬壽峰下,與光明寺隔澗相望,建筑規模宏大,雖歷經滄桑,其遺址仍依稀可辨。除古寺廟外,五蓮山風景區自唐、宋以來,就有諸多文人雅士流連駐足,留下傳世佳文,故而又有“文章之府”的雅稱。據考證,在風景區留下詩文者有幾百人。蘇軾、蒲松齡、李煥章、安志遠、丁耀亢、張侗等均在此題字賦詩,抒情言志,把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勾劃得淋漓盡致,可見作者對五蓮山的眷戀之情。建國以后,新中國許多知名人士也來這里題詩秉賦,如趙樸初、臧克家、武中奇、蘇毅然、梁步庭、于太昌、張冠增、劉毅等,進一步豐實了“文章之府”的內涵。 近年來,隨著旅游事業的突飛猛進,五蓮山風景名勝區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服務品位,開辟新的景點,得到了合理、有序、科學的可持續性開發,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她的嬌姿。 五蓮山風景名勝區以秀麗的自然景色、豐富的人文景觀、燦爛的古文化歡迎您的到來。 五蓮山風景區是齊魯大地最大的野生藥庫,山東省野生杜鵑花基地,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森林公園,佛教活動中心。被譽為“江北雙絕”的萬畝野生杜鵑花園、龍潭大峽谷和有“通天之舉”的皇家寺院——護國萬壽光明寺更是享譽大江南北。通過幾十年的開發與建設,五蓮山旅游風景區已經成為魯東南最大的生態風景區。五蓮山風景名勝區最佳游覽時間為春夏秋三季,春夏之交萬畝野生杜鵑花盛開,似云錦,像流霞,漫山遍野,令人陶醉。秋霜季節,滿山紅葉層林盡染,與山光石景相輝映,蔚為壯觀。 五蓮山還是“日照暴動”的發生地。1932年10月13日,中共日照縣委領導農民舉行著名的“日照暴動”,起義由南北兩路同時進行,并成立了紅軍魯南游擊縱隊,與韓復榘部的運其昌旅展開戰斗,17日,北路軍向五蓮山進發,占領光明寺與敵對峙。21日轉移至九仙山主峰與敵周旋,25日撤至寨山,終因敵強我弱而疏散部隊,轉為地下隱藏斗爭。起義雖然失敗,但是革命人民的光榮傳統卻在這個地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九仙山為五蓮山風景名勝區的一部分,與五蓮山隔壑相峙,素以“奇如黃山,秀如泰山,險如華山”而著稱。九仙山奇峰異石與洞窟泉瀑之多,與五蓮山并稱雙絕。以其突兀的山峰,蒼翠的植被,古老的文化,形成以游覽觀光為主體的產品類型。從曲徑通幽的山間秀色到晴空響雪的懸泉飛瀑,從韻脈神秘的自然景觀到古老豐富的歷史文化,無不受到眾多游客的喜愛,成為游覽的佳處。九仙山的美可以歸納為奇、秀、險、怪、幽、曠、奧七大特色,最大的特點是“地中山、地中潭、地中瀑”,華北罕見,令人叫絕。還有被譽為“江北一絕”、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春夏之交,競相開放,令人陶醉。霜秋之季,滿山紅葉與山光石景相輝映,蔚為壯觀。 居仙臥龍,傳神離奇。歷史上許多隱士騷客,常會于此,吟詩論文,贊美九仙山勝境。宋代文學家蘇軾曾有“九仙今已壓京東”的詩句。戰國孫臏馬陵大捷之后,辭去齊國軍師,浪跡山林,終選此地,修建茅舍,聚待講學,并寫下了千古不朽的軍事巨著《孫臏兵法》。明代禮部侍郎翁正春贊為“真齊魯間最圣地也”。 一九八八年,九仙山含在五蓮山之內,被省政府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其知名度大幅度上升。一九九五年松柏鄉政府正式將其列入發展計劃。修復了孫臏讀書院遺址,并重塑了孫臏像,開辟了孫臏書院游覽區。另外,徹底修通了九仙山通往縣境主干道的盤山通車路附建中型停車場,還建有小型食宿賓館及民俗村等其他服務設施,設置多處購物網點,旅游服務體系基本形成。 游覽整個五蓮山約需4個小時,游覽九仙山約需6個小時。 景點名稱:光明寺 光明寺:坐落于五蓮山大悲峰前,左右分別為望海峰和天竺峰所環抱。該寺始建于明萬歷三十年,歷時五載完工,明崇楨和清順冶、康熙年間又多次復修和擴建,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古寺院建筑群。該寺建筑重梁掛柱,飛檐琉瓦,瓊頂玉柱,氣勢雄偉,在歷史上素有通天之舉,登山遠眺,層巒疊障,蒼松翠柏,間以光明寺樓臺亭閣,異彩多姿,相得益彰,甚是巍峨壯觀,光明寺遂成為山東省四大名寺之一。鼎盛時期,全寺擁有樓、臺、亭、閣150余間,僧眾300余人,進香拜佛者絡繹不絕。光明寺歷經滄桑,在戰亂中大部分損毀。1985年4月24日,光明寺修復工程開工,至1986年藏經樓、大悲殿、伽藍樓、西配殿、鐘樓、三寺門建成,重塑了22尊像。其中觀音菩薩像為貼金彩塑,華美異常。1997年10月,光明寺被省政府批準為宗教活動場所。從此佛事日盛。1998年6月名剎鎮江市定慧寺住持兼無錫禪符寺住持、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茗山來光明寺考察。他推薦弟子、定慧寺監院覺照住持光明寺。9月,覺照、然慧等十位名僧住進光明寺,主持宗教活動。覺照法師俗名李鶴同,祖籍安徽。他自捐資金全面恢復光明寺古建,重建光明寺大雄寶殿、藏經樓等主體殿堂,以與大悲峰等背景和諧一致并適合大規模的佛事活動。 景點名稱:望海樓 望海樓 位于五蓮山光明寺東的望海峰上,約建于清乾隆年間。樓高8米,8面3層,青磚灰瓦,亭亭玉立。樓內有螺旋攀附而上的階梯,二、三層東西南北各有一圓形窗口,頗似軍事了望臺。晴日,登樓極目東望,可見水天一色,碧波萬頃的黃海海域、古瑯琊臺、大珠山、靈山島等一覽無余。俯瞰山下,村舍田園盡收眼底。日出時,莽莽天際,紅光四射,氣象萬千,令人嘆為觀止。望海樓于戰亂時期被損毀,后于一九八八年予以修復。由于位居望海峰頂,地勢較高,游人無不攀登賞景,若游山,則必登望海樓,不登此樓,則認為枉來此山。年長日久,望海樓則成為五蓮山的象征和代表,形成別具風格的一處景點。 景點名稱:水簾煙雨 水簾煙雨 位于光明寺東北。有長達60米深的水簾洞,還有石佛層、仙人洞、仙人臺、蓮花座、養目潭、獅子窟、壽龜巖、鐵胡同等景點。水簾煙雨景區以水簾洞為中心,上有奇峰異石,下有深澗幽洞,景色怡人,身臨其境,奧秘無窮。 景點名稱:觀瀾亭 觀瀾亭 建于五蓮山大悲峰東端、光明寺東北方向的一塊名曰菩提樓的巨石上,為四柱四角木結構,飛翹角灰瓦建筑,亭周圍置以欄桿,亭內置有青州市宗立成先生捐贈的青石料石桌、石凳一套。 觀瀾亭 建于五蓮山大悲峰東端、光明寺東北方向的一塊名曰菩提樓的巨石上,為四柱四角木結構,飛翹角灰瓦建筑,亭周圍置以欄桿,亭內置有青州市宗立成先生捐贈的青石料石桌、石凳一套。 蘇軾題刻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佑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 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 時追謚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于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 有影響?!赌钆珛伞こ啾趹压拧?、《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 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 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 ”。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認為“論 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 造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存世書跡有《答謝民師論文帖》、《 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等。畫跡有《枯木怪石圖》、《竹石圖》等。右圖為蘇軾知密州時游九仙山所題。
7:30-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