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真觀
3694views
五峰洞真觀位于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東南五峰山之陽。五峰乃望仙、迎仙、會仙、志仙、群仙5個山峰的總稱。洞真觀居志仙峰下,始建年代無考,民國《重修長清縣志》載,金泰和年間(1201~1208年),全真道士邱志圓結庵于此; 興定(1217~1221年)初,道士王志深鑿池引泉創建玉皇殿,稱洞真觀。另載,五峰道場,肇興于北魏,拓廣于金元,明代為全盛時期,清季衰頹。現有建筑多系明清之際補修重建。布局呈南北向,分東西兩路軸線,環依山勢,起伏連貫。東路玉皇殿、娘娘廟軸線的建筑最多,前有迎仙橋、志仙亭,后有真武廟、三元宮。西路以望仙峰下之青帝宮為主,上由橫向并列的洞觀與三元宮廟區相接,構成連貫的環形路網。
山門建于進山路口,臨近青帝宮,由方石細砌,中辟拱券門洞,石額鐫"一天門"楷書。門上原有木結構樓層,名"迎恩閣"。入門繞向東北,過"更雞橋"即進入洞真觀廟區。
洞真觀即玉皇殿,又稱神虛宮。面闊3間10.9米,進深3間9米,前有外廊,單檐硬山,頂作卷棚式,上覆綠琉璃瓦。殿前兩側分列二層配殿各1間,上嵌石額,東為龍王殿, 西為虎神殿。洞真觀前院有照壁、木坊、石橋。照壁由琉璃須彌座承托,壁中心嵌琉璃花卉浮雕。木坊為四柱三間,石基木架,基石高浮雕臥獅8只,形態生動,為宋金原物。
坊北有石砌單拱迎仙橋,橋北高起舊殿基柱礎、階石清晰可辨。娘娘廟、真武廟縱排于玉皇殿后,娘娘廟居前,后為真武廟,二廟形制相同,均3間,單檐硬山頂。娘娘廟兩側辟門,中間置窗,為廟堂少見。
三元宮又稱三官廟,廟前石坊緊傍真武廟東側。過石坊即為高91級的石階,階寬12米,陡峭高大,階上即三元宮舊址,正殿早已傾圮,現僅存兩側樓閣式配殿。
青帝宮自成一體,東距三元宮500余米,正殿傾圮,僅存4堵殘墻,其中3個石砌拱洞,尚留有門額,中刻"棲真洞",左為"崇玄洞",右為"隱仙洞"。洞壁嵌有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修崇玄洞碑》。
廟區散存歷代碑刻60余方,多為建醮進香、施舍捐資刻石,亦有題詠述懷和畫像題記。其中有金大定十年(1170年)《禮部牒碑》、蒙古定宗三年(1248年)《洞虛宮記碑》、《崔道演畫像碑》和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頒藏經敕諭碑》等。
8:0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