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仁宮位于海淀區四季青鎮藍靛廠,舊址為明正德朝創建的嘉祥觀。萬歷十年(1582年)發內帑重建,十八年(1590年)建成,并賜額護國洪慈宮[萬歷庚寅(十八年、1590年)《洪慈宮完工記》碑]。天啟朝再修[天啟四年(1624年)《敕賜洪慈宮碑記》碑]。清康熙戊子(四十七年、1708 年)重葺,次年竣工,五十一年(1712年)改名廣仁宮。
廣仁宮建制宏偉壯麗,初時占地面積達13000平方米以上,院落四進,殿宇五層。廣仁宮坐北朝南,中軸線上依次有宮門:面闊三間12.53米,進深4.61米,磚石結構,灰筒瓦歇山頂,券門三座,兩旁帶八字影壁,前立牌坊(已不存),正門內末見鐘鼓樓遺跡;天王殿面闊三間14米,帶東西朵殿各一間,進深7.6米,筒瓦硬山調大脊,殿內有四大天王塑像,座下八鬼怪(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正殿即娘娘殿,面闊五間21.5米,進深9.1米,綠琉璃筒瓦黃剪邊硬山調大脊,前檐三出陛垂帶踏跺各五級,內塑碧霞元君像,左眼光、右送子娘娘,下有甲士、侍女、夜叉等。殿前明清碑林立槐柏間,多各會進香碑,以及天啟四年《敕賜洪慈寺碑記》碑,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修碑、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御制碑等。東西配殿各三間,前出廊,兩側帶朵殿各一間,內有冥府七十四司壁畫,各司像前擺放鐵香爐一只,上有“萬歷壬子(四十年、1612年)孟冬”紀年;后寢面闊五間21.5米,進深9.1米,綠琉璃筒瓦黃剪邊硬山調大脊。正殿后檐明間與后寢前檐明間之間有五間穿堂相連通,此種形制仍然保留了宋元時代的布局;穿堂的正中一間是過道門,東西面各出垂帶踏跺四級,后寢從此門出入,不另辟門;后殿名三圣殿,面闊三間14米,帶東西朵殿各—間(已毀),進深7.7米,綠琉璃筒瓦黃剪邊硬山調大脊,殿內供奉太乙、天齊(東岳大帝)、太陰諸神塑像。三圣殿前立有萬歷庚寅(十八年、1590年)《洪慈宮完工記》碑一座;殿后即為后罩樓,樓兩層,面闊五間21.5 米,進深9.76米,綠琉璃筒瓦黃剪邊硬山調大脊,下層四天將守門,祀三元水府之神,上層祀玄天上帝像,各塑像都很精致古樸。閣前原有娑羅樹左右各一株, “二人圍抱不能合,綠周遭、蔽日月,皮鱗鱗、脂涎涎,觸手香不散”(周肇祥《琉璃廠雜記》四)。
廣仁宮的主祀神祇是碧霞元君,她是泰山神東岳大帝的女兒,她的祠宇各地多有,主祠在泰山頂上,故京師近郊的五座碧霞元君祠(或稱行宮)遂皆以 “頂”呼之,合稱“五頂”。由于泰山在東,“岱居木位,其色為碧;東方主生,有如元君,故封其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乾隆三十九年《重修碧霞元君廟記》碑,立于通州馬駒橋“南頂”),這是碧霞元君封號的由來。
碧霞元君是青春女神,年輕貌美,她負責掌管風雨調、草木生長、禽獸蕃育以及人類的災患等環保、氣象、醫療等事,而且還有—項向人間送子的職務, “人以其坤道資生也,祈子者輒禱之……無子者有子也,有子者多子也。人慶螽斯,家征麟趾,可不謂神之德歟”(康熙三十五年《百子盛會碑記》碑,立于“中頂”普濟宮)。這樣,就必然和廣嗣神“子孫娘娘”,甚至和她的副手“送子娘娘”的職責不易分清,好在她是兼職。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一向視斷子絕孫為人之大忌,元君理所當然地成為缺子乏嗣者的救星,因之各“頂”香火鼎盛。以后,她嫁給道教三茅派祖師(茅盈、茅固、茅衷)三茅司命真君的長兄茅盈為妻。她的父親東岳泰山神權勢本來就很大,手下“領群臣五千九百人,主治生死,百鬼之主帥也”(《云笈七簽》五岳真形圖序),陰陽兩界的事都要管,而且要到各地去巡幸,有了駙馬茅盈之后,翁婿合作掌權,配合默契,相得益彰。至于茅盈夫婦有無子女,則未見記載。
廣仁宮明清以來,每年陰歷四月初一至十五開廟,清季甚至由官府派員來此拈香。直至清末,香火不絕。民國時逐漸蕭條,1949年以后,神像及壁畫被毀,碑碣被移走或砸碎,古樹枯死,廟址被侵占,東配殿被劃出廟界之外,其它殿宇也破敗不堪,或被拆改。以后為工廠占用。2001年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廣仁宮位于海淀區四季青鎮藍靛廠,舊址為明正德朝創建的嘉祥觀。萬歷十年(1582年)發內帑重建,十八年(1590年)建成,并賜額護國洪慈宮 [萬歷庚寅(十八年、1590年)《洪慈宮完工記》碑]。天啟朝再修[天啟四年(1624年)《敕賜洪慈宮碑記》碑]。清康熙戊子(四十七年、1708 年)重葺,次年竣工,五十一年(1712年)改名廣仁宮。
廣仁宮建制宏偉壯麗,初時占地面積達13000平方米以上,院落四進,殿宇五層。廣仁宮坐北朝南,中軸線上依次有宮門:面闊三間12.53米,進深 4.61米,磚石結構,灰筒瓦歇山頂,券門三座,兩旁帶八字影壁,前立牌坊(已不存),正門內末見鐘鼓樓遺跡;天王殿面闊三間14米,帶東西朵殿各一間,進深7.6米,筒瓦硬山調大脊,殿內有四大天王塑像,座下八鬼怪(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正殿即娘娘殿,面闊五間21.5米,進深9.1米,綠琉璃筒瓦黃剪邊硬山調大脊,前檐三出陛垂帶踏跺各五級,內塑碧霞元君像,左眼光、右送子娘娘,下有甲士、侍女、夜叉等。殿前明清碑林立槐柏間,多各會進香碑,以及天啟四年《敕賜洪慈寺碑記》碑,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修碑、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御制碑等。東西配殿各三間,前出廊,兩側帶朵殿各一間,內有冥府七十四司壁畫,各司像前擺放鐵香爐一只,上有“萬歷壬子(四十年、1612年)孟冬”紀年;后寢面闊五間21.5米,進深9.1米,綠琉璃筒瓦黃剪邊硬山調大脊。正殿后檐明間與后寢前檐明間之間有五間穿堂相連通,此種形制仍然保留了宋元時代的布局;穿堂的正中一間是過道門,東西面各出垂帶踏跺四級,后寢從此門出入,不另辟門;后殿名三圣殿,面闊三間14米,帶東西朵殿各—間(已毀),進深7.7米,綠琉璃筒瓦黃剪邊硬山調大脊,殿內供奉太乙、天齊(東岳大帝)、太陰諸神塑像。三圣殿前立有萬歷庚寅(十八年、1590年)《洪慈宮完工記》碑一座;殿后即為后罩樓,樓兩層,面闊五間21.5米,進深 9.76米,綠琉璃筒瓦黃剪邊硬山調大脊,下層四天將守門,祀三元水府之神,上層祀玄天上帝像,各塑像都很精致古樸。閣前原有娑羅樹左右各一株,“二人圍抱不能合,綠周遭、蔽日月,皮鱗鱗、脂涎涎,觸手香不散”(周肇祥《琉璃廠雜記》四)。
廣仁宮的主祀神祇是碧霞元君,她是泰山神東岳大帝的女兒,她的祠宇各地多有,主祠在泰山頂上,故京師近郊的五座碧霞元君祠(或稱行宮)遂皆以“頂”呼之,合稱“五頂”。由于泰山在東,“岱居木位,其色為碧;東方主生,有如元君,故封其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乾隆三十九年《重修碧霞元君廟記》碑,立于通州馬駒橋“南頂”),這是碧霞元君封號的由來。
碧霞元君是青春女神,年輕貌美,她負責掌管風雨調、草木生長、禽獸蕃育以及人類的災患等環保、氣象、醫療等事,而且還有—項向人間送子的職務,“人以其坤道資生也,祈子者輒禱之……無子者有子也,有子者多子也。人慶螽斯,家征麟趾,可不謂神之德歟”(康熙三十五年《百子盛會碑記》碑,立于“中頂”普濟宮)。這樣,就必然和廣嗣神“子孫娘娘”,甚至和她的副手“送子娘娘”的職責不易分清,好在她是兼職。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一向視斷子絕孫為人之大忌,元君理所當然地成為缺子乏嗣者的救星,因之各“頂”香火鼎盛。以后,她嫁給道教三茅派祖師(茅盈、茅固、茅衷)三茅司命真君的長兄茅盈為妻。她的父親東岳泰山神權勢本來就很大,手下“領群臣五千九百人,主治生死,百鬼之主帥也”(《云笈七簽》五岳真形圖序),陰陽兩界的事都要管,而且要到各地去巡幸,有了駙馬茅盈之后,翁婿合作掌權,配合默契,相得益彰。至于茅盈夫婦有無子女,則未見記載。
廣仁宮明清以來,每年陰歷四月初一至十五開廟,清季甚至由官府派員來此拈香。直至清末,香火不絕。民國時逐漸蕭條,1949年以后,神像及壁畫被毀,碑碣被移走或砸碎,古樹枯死,廟址被侵占,東配殿被劃出廟界之外,其它殿宇也破敗不堪,或被拆改。以后為工廠占用。2001年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景區票價:
北京市海淀區四季青鎮藍靛廠
景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