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塔胡同
4997views
元代北京的胡同名稱,保留到今天的已為數不多。位于西四丁字路口以西的磚塔胡同就是其中的一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了。
??? 關于磚塔胡同的古老,我們可以從元人李好古的雜劇《張生煮海》中找到佐證。在劇的第一折中張生與龍女定情后,家童湊趣,與龍女的侍女梅香調情。家童云:“梅香姐,你與我些兒什么信物!”侍女云:“我與你把破蒲扇,拿去家里扇煤火去!”家童云:“我到哪里尋你?”侍女云:“你去那羊市角頭磚塔胡同總鋪門前來尋我。”足證元大都城里,已有磚塔胡同。至于“羊市”則應指磚塔胡同旁邊的羊肉胡同,同樣歷史悠久。
??? 磚塔胡同因胡同東口有一座八角七重檐的青灰色磚塔而得名。此塔名為“元萬松老人塔”,為紀念萬松老人而修建的。關于萬松老人及此磚塔,在明劉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卷之四《西城內·萬松老人塔》中有詳盡記載。
??? 萬松老人本姓蔡,名行秀,河南洛陽人。15歲時在河北邢臺的凈土寺出家當了和尚,后來云游四方,在河北磁縣的大明寺繼承了雪巖滿禪師所傳的佛法,專攻禪學。以后又重返凈土寺,建萬松軒居其中,故自稱“萬松野老”,而世人則敬稱其為“萬松老人”。萬松老人博學多才,精通佛學,講經說法透徹警人。他來到燕京,其身處空門、志在天下的胸懷受到了當時金章宗的極大贊賞。后來元朝定都北京時,元世祖、重臣耶律楚材慕名而來,投身門下,參學三年,萬松老人平時給世祖講經說道,告誡他要以儒治國,以佛治心,切勿亂施暴政,禍國殃民。世祖深深地記住了這些話。每至閑來無事,萬松老人常常席地而坐給世祖彈琴吟曲。三年后,世祖為了紀念這種師徒之情,將宮中承華殿的古箏和“悲風”樂譜贈給了萬松老人。老人圓寂后,人們為他建了這座樸素別致的磚塔。緊靠磚塔北側的街巷也隨之而得名“磚塔胡同”。
??? 后此塔漸漸無人問津,不知何年,有人倚塔造屋,外望如塔穿屋而出,再以后居住于此的人開起了酒食店。“豕肩掛塔檐,酒甕環塔砌,刀砧鈍,就塔磚礪,醉人倚而拍拍,歌呼漫罵,二百年不見香燈。”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有一個叫樂庵的游僧,從南方游歷至京城,當他看到這處于酒食店中的萬松老人塔時,頓時醒悟,于是便募捐將此塔買下,大加翻修后,長居此中守護磚塔。樂庵死后,磚塔便草榮其頂,破舊不堪。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奉敕按照原來的規模重修。民國十六年(1927年)在塔的北側開了一個小門,門檐上書“元萬松老人塔”。
??? 胡同因塔得名,自身同樣經歷著歷史的變遷。在元、明、清三代,磚塔胡同作為戲曲活動的中心,是北京城最熱鬧的地方之一。元代雜劇在京城非常流行,當時把演雜劇的戲院叫做“勾闌”。勾闌內有戲臺、戲房、神樓和腰棚,大的勾闌可容納數千人觀戲。這時的磚塔胡同及附近的口袋底胡同、錢串胡同、玉帶胡同有戲班、樂戶和勾闌不下二三十家,終日鑼鼓喧天。到了明代,在東城的本司胡同和演樂胡同等處設立了教坊司,專門管理音樂、戲曲等事務。這樣,磚塔胡同一帶便失去了往日的喧囂熱鬧。清朝,磚塔胡同作為神機營所轄右翼漢軍排槍隊的營地。但不久,這里又恢復了元代“歌吹之林”的面貌,再度成為曲家聚集的地方。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這里的戲班、樂戶紛紛逃回家鄉,從此磚塔胡同漸漸變成了居民區,歸于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