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戒臺風景區
3185views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郊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距阜成門41公里。潭柘寺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周圍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馬蹄狀環護,這九座山峰從東邊數起依次為回龍峰、虎距峰、捧日峰、紫翠峰、集云峰、瓔珞峰、架月峰、象王峰和蓮花峰,九座山峰宛如九條巨龍拱衛著中間的寶珠峰,規模宏大的潭柘寺古剎就建在寶珠峰的南麓。高大的山峰擋住了從西北方襲來的寒流,使潭柘寺所在之處形成了一個溫暖、濕潤的小氣候,因而這里植被繁茂,古樹名花數量眾多,自然環景極為優美。
潭柘寺規模宏大,寺內占地2.5公頃,寺外占地11.2公頃,再加上周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殿堂隨山勢高低而建,錯落有致。北京城里的故宮有房9999間半,潭柘寺在鼎盛時期的清代有房999間半,儼然是故宮的縮影,據說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時,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解放初期將部分年久失修的殿堂拆除,并新建了一些房舍,現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間,其中古建殿堂638間,建筑保持著明清時期的風貌,是北京郊區最大的一處寺廟古建筑群。整個建筑群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建筑的美學原則,以一條中軸線縱貫當中,左右兩側基本對稱,使整個建筑群顯得規矩、嚴整、主次分明、層次清晰。其建筑形式有殿、堂、閣、齋、軒、亭、樓、壇等,多種多樣。寺外有上下塔院、東西觀音洞、安樂延壽堂、龍潭等眾多的建筑和景點,宛如捧月的眾星,散布其間,組成了一個方圓數里,景點眾多,形式多樣,情趣各異的旅游名勝景區。潭柘寺不但人文景觀豐富,而且自然景觀也十分優美,春夏秋冬各自有景,晨午晚夜情趣各異,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就已經名揚京華。
潭柘寺始建于西晉,至今已有近1700年的歷史,是北京地區最早修建的一座佛教寺廟,在北京民間有“先有潭柘,后有幽州”的諺語。潭柘寺在晉代時名叫嘉福寺,唐代時改稱龍泉寺,金代御賜寺名為大萬壽寺,在明代又先后恢復了龍泉寺和嘉福寺的舊稱,清代康熙皇帝賜名為岫云寺,但因其寺后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故而民間一直稱其“潭柘寺”。
千百年以來,潭柘寺一直以其悠久的歷史,雄偉的建筑,優美的風景,神奇的傳說而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青睞。從金代熙宗皇帝之后,各個朝代都有皇帝到潭柘寺來進香禮佛,游山玩水,并且撥出款項,整修和擴建寺院。王公大臣、后妃公主們也紛紛捐出己資,大加布施,民間的善男信女與潭柘寺結有善緣的更是成千上萬,他們長年向潭柘寺布施、齋僧,并且自發地組織了數十個民間香會,集資購買土地田產,捐獻給寺院,成為潭柘寺維持日常巨大開支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到了清代,潭柘寺在寺院規模、土地財產、宗教地位、政治影響等方面都達到了鼎盛時代,特別是康熙皇帝把潭柘寺定“敕建”,使其成為了北京地區規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潭柘寺在佛教界占有重要的地位,從金代開始,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是大乘佛教禪宗中臨濟宗的領袖,并且名僧輩出,歷代的高僧大德們,為了研究佛學宗詣,為了弘揚佛法,為了潭柘寺的擴建和修葺,為了繁盛寺院的香火,做出了嘔心瀝血的貢獻,而在《高僧傳》上標名,名傳千古。由于潭柘寺在政治上具有強大的勢力,在經濟上擁有龐大的廟產,在佛門有著崇高的地位,再加上寺院龐大的規模,故而享“京都第一寺”的美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人民政府把潭柘寺開辟為森林古跡公園,成為了一處游覽勝地,1957年10月28日被列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北京市政府撥款對潭柘寺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大規模整修,于1980年8月1日重新對外開放,并于1997年初經有關部門批準,僧團進駐,恢復為宗教活動場所。
2001年6月25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潭柘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天的潭柘寺殿宇巍峨,庭院清幽,殿、堂、壇、室各具特色,樓、閣、亭、齋景色超凡,古樹名木、鮮花翠竹遍布寺中,假山疊翠,曲水流觴相映成趣,紅墻碧瓦、飛檐翹角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殿堂整齊,莊嚴宏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寫聯贊曰:“氣攝太行半,地辟幽州先?!苯裉斓奶惰纤虏粌H以古跡眾多,風景優美吸引著四海賓朋、八方游客,而且還修建有現代化的旅游服務設施,實行交通、住宿、餐飲、游覽、娛樂、購物的一條龍服務,是京郊一處著名的旅游勝地。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戒臺寺,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殿宇巍峨,風景秀麗。戒臺寺位于門頭溝區的馬鞍山麓,距京城 35公里,離區政府11公里,西靠極樂峰,南倚六國嶺,北對石龍山,東眺北京城。寺院坐西朝東,海拔300多米,占地面積4.4公頃,建筑面積8392平方米。殿堂隨山勢高低而建,錯落有致。整座寺院既有北方寺廟巍峨宏大的氣勢,又有江南園林清幽秀雅的情趣,既有濃重的宗教文化色彩,又有神奇秀美的自然景觀,不僅是中國佛教一座著名的寺院,同時也是一處久負盛名的旅游勝地。
戒臺寺始建于隋代開皇年間(581-600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原名慧聚寺,明朝英宗皇帝賜名為萬壽禪寺,因寺內建有全國最大的佛教戒壇,民間通稱為戒壇寺,又叫戒臺寺。
歷史上的戒臺寺在中國佛教界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寺內的戒壇可以授佛門的最高戒律菩薩戒,因而成為中國佛教的最高學府之一。又因其曾持有遼代道宗皇帝親筆抄寫的金字《大乘三聚戒本》,而從遼代到元代中期,一直是北方佛教律宗的中心。戒臺寺自遼代建立戒壇以后,一直受到歷代朝廷的重視,很多代住持都是皇帝親自選派, 不少名僧還被委以各種官職,有多位皇帝到此進香禮佛,特別是自明代以后,戒臺寺開壇授戒必須要有皇帝 ?quot;敕諭",將戒臺寺直接置于朝廷的控制之下。
戒臺寺(又稱戒壇寺)夙以"戒壇、奇松、古洞"而著稱于世。戒壇肇建于遼代咸雍五年,與福建泉州的開元寺、浙江杭州的昭慶寺的戒壇共稱為"全國三大戒壇",而北京戒臺寺的戒壇規模又居三座戒壇之首,故有"天下第一壇"之稱。戒臺寺的古樹名木甚多,僅國家保護級古樹就達88棵,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古松。這些古松或經人工修整,或自然天成,經過了千百年風霜雪雨的磨礪,形成了各種奇特的造形,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是歷代文人雅士贊詠的寵物,明清時期,"十大奇松"就已經聞名天下。戒臺寺的后山為石灰巖構造,億萬年來在雨水的侵蝕下,形成了許多天然溶洞,洞中的石鐘乳和石筍構成了千奇百怪,美不勝收的造型,"有龍躍、有魚游、有獅坐,石乳所凝也",給人們留下了無數神奇的傳說和美麗的遐想。這里的部分山洞曾經過人工修整,而建成石窟寺,是當年寺內部分高僧靜修的地方,像這樣密集的石窟寺巖洞群,在北京地區,這里是絕無僅有的一處。
1957年,戒臺寺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北京市政府撥款對戒臺寺進行了為期兩年多的大規模整修,1982年12月25日,正式對游客開放,1996年12月,戒臺寺被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于1997年初,經有關部門批準,僧團進駐,恢復為宗教活動場所。
在寺外,摩崖造像群、摩崖刻字、石牌坊、墓塔群,以及眾多神秘幽深的古洞,似眾星捧月般地散布在紅墻綠瓦的古剎周圍,使戒臺寺形成了一個方圓數里,既有巧奪天工,又有自然天成,景點眾多,情趣各異的旅游名勝景區。 早在明代,"耍戒壇秋坡"就已經成為北京市民的傳統風俗。今天的戒臺寺風景區擁有齊全的旅游服務設施,并有公共汽車相通,是一處可以接待國內外各種旅游團體和中小型會議,理想的旅游休閑名勝景區。
8: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