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觀
3939views
白云觀前身系唐代的天長觀故墟,始建于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今白云觀的老君坐像為當時所制石刻。金正隆五年(1160年),北京契丹族南侵,天長觀遭兵火焚燒殆盡。金大定七年(1167年)敕命重修,歷時七載,至大定十四年(1174年)三月竣工。
為慶賀殿宇落成,觀內舉行了三天三夜大道場,金世宗率百官大內臣前來觀禮,并賜名曰“十方大天長觀”,并命當時著名道士閣德源為本觀主持。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著名道士孫道明住持十方天長觀觀事,曾于此編修《大金玄都寶藏》。
泰和二年(1202年)正月望日,天長觀不幸罹于火災,僅余老君石像。翌年重修,建成后,改名曰“太極宮”。金宣宗貞祐二年(1215年),國勢不振,遷都于汴,太極宮遂逐漸荒廢。
元初邱長春真人自雪山東歸,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至燕京,賜居于太極宮。當時宮觀一片凄涼,遍地瓦礫,長春真人遂命盤山棲云子王志謹主領興建,歷時三年,殿宇舍館又煥然一新。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邱長春真人羽化于此,同年,成吉思汗諭旨改稱為“長春宮”。次年,尹志平等在長春宮東側下院建處順堂藏邱祖仙蛻。
元末,連年爭戰,長春宮原殿宇日漸衰圯,后重修工程改以處順堂為中心展開,明初易名為白云觀。清初,在王常月方丈主持下對白云觀又一次進行了大規模的重修,基本尊定了今日白云觀之規模。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貫徹宗教政策,保護文物的古跡,1956年、1981年先后兩次資助道教界修茸白云觀,恢復宮觀建置和古代建筑風貌。整修后的各處殿宇壯麗巍峨,頓復舊觀,年深失修的全真祖庭重現第一叢林之氣象。
1984年列為全國道教重點宮觀,同時對外開放。中國道教協會、中國道教學院均設在此。
白云觀導游圖
8:00-17:00
白云觀相關線路
景區資訊
熱點資訊
12月11日-12日,由中國旅游研究院和中國旅游協會主辦,以“政策促進、產業創新與旅游復蘇”為主題的2022中國旅游集團化發展論壇在北京和上海舉行。論壇期間正式發布《中國旅游集團化發展報告(2022)》,同時公布了...
Read more
日前,中國旅行社協會發布第五屆中國旅行社協會行業榜單,華僑城旗下華僑城旅行社再次入選“旅行社品牌20強”,并榮獲“優質療休養服務企業”獎項,企業綜合實力再獲行業認可。.“中國旅行社協會行業榜單”是中國旅...
Read more
12月11日-12日,由中國旅游研究院和中國旅游協會主辦,以“繁榮與重構”為主題的2023中國旅游集團化發展論壇在上海召開。論壇發布了“2023中國旅游集團20強”榜單,華僑城集團再次上榜,連續15年位居前列。▲2023中...
Read more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旅游工作取得的顯著成績,旅游業日益成為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同時指出“新時代新征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