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
3622views
白塔又名定光塔,全名報恩定光多寶塔,矗立在于山西麓,與烏山烏塔遙遙相對。初建于唐天元年(904 年),是閩王王審知為報父兄教養之恩而建。塔南有白塔寺,為宮殿式建筑。相傳開塔基時發現一顆寶珠,故名“定光多寶塔”。白塔原先是一座高41米的內砌磚軸、外圍木構的七層八角樓閣式磚木塔。明嘉靖十三年,毀于一場雷火。現存的塔是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改建的,外圍砌磚,內壁架木,七層八角,外敷白灰,故名白塔。
塔為八角十三層密檐式實心磚塔,高約43米。須彌式塔座,每邊長6米。東南面有盜洞,深達地宮。須彌座的上、下梟枋都做成蓮花式,束腰部每面各有三個壼門,上有力士及其他雕飾。塔身各角用磚砌出倚柱,上面刻有八大靈塔塔名。塔身四個正面設有佛龕,左右各有一脅侍,高度與龕相同。龕內有佛像,在龕的上部雕有佛名:東為“阿閦如來”,佛下座雕三像;西為“無量壽佛”,佛下座雕三只孔雀;北為“不空如來”,佛下座雕三只金翅鳥;南為“寶生如來”,佛下座雕三馬。佛龕上有華蓋及飛天。在四隅面,塔身中部為碑,上面雕有文字,分別為“寂滅為樂”、“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已己”,皆為陰刻。磚碑兩側各立一比丘僧,與碑齊高,上面也有華蓋及飛天。塔身上部為磚雕斗栱,以承托第一層塔檐,以上各層皆是疊澀出檐,檐上鋪瓦,并逐層內收。塔頂已頹塌,剎的形狀無從得知。全塔外表共鑲有銅鏡數百面。
地宮為八邊形,由十七塊石板砌成,石板上有密宗的石刻。宮內有一石匣,內有漢白玉石佛兩尊。
1972年,在塔附近的井中發現石刻兩塊,一是遼大安八年(1092年)創建舍利塔時埋藏在地宮內的“掩藏記”碑;一是元大德六年(1302年)翠峰寺“地產記”碑。通過這兩塊碑,可知此塔是“覺華島海云寺空通山悟寂院創建舍利塔”。遼大安八年碑上記有“上鐫渚雜陀羅尼造塔功德經,九圣八明王,八塔各名及偈語;一百二十賢圣五佛七佛名號……。”與塔上文字、地宮中石刻內容相互印證,此塔年代可定為遼大安八年(1092年)。
8: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