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宮
3146views
太清宮又名太清叢林,位于沈河區西順城街16號。始建于1663年(清康熙二年)。據《太清宮叢林歷史志略》和《太清宮特建世系承志碑》記載:“康熙癸卯春,奉省畿內,旱且甚。祖師郭守真,迎請至奉,尊為師長,擇省垣磚城西北角樓外水泡一段。撤水填平。特建道廟區,......本名三教堂”,至1779年(乾隆四十三年),房屋計三十五楹。翌年,趙一塵任監院,重修擴建,祠宇達八十八楹,規模始備,遂改名為“太清宮”,為道教十方常住從林,也是東北第一叢林。以后,于嘉慶、光緒、民國年間都有過擴建和重修。 全院坐北朝南,南寬北窄呈梯形,共有四進院落,占地面約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1600余平方米。在建筑上,既有鮮明的民族建筑風格,又頗具道家特色,采取了四合院對稱軸式的建筑格局。前院有靈宮殿(原為山門),1988年修復后為兩層硬山前后廊式,面闊三間,東西有配殿。院內東側為十方堂,現十方堂北次間辟為門洞,其 東為山門。西側為云水堂。正北為關帝殿,歇山式,青瓦頂,正脊素立面,兩端有鴟吻,垂脊有跑獸,面闊三間,進深三間,臺基石造,須彌座式,前后踏垛**。殿內木雕暖閣中塑關羽象,左有關平,右有周倉。 二進院內,東側有客堂、省心室,西側有執事室、經堂。北面的老君殿是該廟主要建筑之一,硬山前廊式,青瓦頂,正脊立面中間塑雙龍戲珠,兩端有鴟吻,垂脊有獸,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梁枋上作蘇式彩畫。殿內有垂花式木閣,中塑老子坐像。 三進院內,東側有齋堂、呂祖樓。樓為兩層硬山前廊式,青瓦頂,三間,內供呂洞賓像。西側有善功祠、丘祖樓。建造形式與東側相同。丘祖樓內供丘處機像。北面正中為玉皇閣,閣為硬山前后廊式,青瓦頂。正脊兩端有鴟吻,垂脊有獸。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梁枋作和璽彩畫。上層內頂裝天花,畫龍鳳,暖閣內塑玉皇坐像,下層為接待室。 四進院落內原有郭祖塔、碑樓,北面中間為法堂。碑樓內置《郭真人碑記》一方。法堂前兩側橫墻內嵌置《太清宮特建世系承志碑》、《玉皇閣碑記》石碑各一方。這些碑刻記載了太清宮創建歷史及前后諸監院接替始末,這一組建筑和石碑今已無存。 太清宮是清代道教建筑,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價值。沈陽市和遼寧省人民委員會先后干1962年11月、1963年9月公布為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宮院歸道教協會管理使用,現已成為道教活動和人們休憩、游覽的勝地。
8:0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