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航空博物館
4631views
沈陽航空博物館是中國最大的殲擊機研制生產基地,于20世紀50年代建立,被譽為“中國殲擊機的搖籃”。2001年,沈陽航空博物館開館。沈陽航空博物館占地2萬多平方米,共開設“志在沖天”、“碧空雄風”、“馳騁疆場”、“走向世界”、“世紀展望”等7個展館。
沈陽航空博物館精選了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和實物,融我國殲擊機發展歷史與航空科普知識于一體,設置200余個科普版面和景觀,充分運用聲、光、電等現代化手段,較好地展示了愛國主義、航空知識和國防教育等方面內容。
沈陽航空博物館廣場外還展示了沈飛公司生產的殲五飛機、殲六原型飛機、殲教六飛機、殲六新Ⅲ型飛機、殲八白飛機、殲八Ⅱ飛機等6種型號國產殲擊機,可供參觀者觀賞拍照留念。
就在新中國的航空工業欣欣向榮之際,1960年7月,前蘇聯政府單方面撕毀了合同,撤回了專家。再加上“大躍進”所造成的惡果和三年自然災害的降臨,新興的航空工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其中最為困難的是航空材料和器材的缺乏,這對我國薄弱的基礎工業來說又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然而,這一切都難不倒剛剛挺直腰板的中國人,在國家的大力關注和扶持之下,人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航空工業的建設上,同時成立了中國自己的航空研究院,開始培養科研隊伍。從此,我國的航空工業走上了一條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道路。
早在1958年,我國就曾在大量積累仿制蘇聯飛機的經驗基礎之上,自行設計了一架噴氣式飛機——殲教1,并試飛成功。雖然由于空軍飛行訓練體制的變動,這種飛機最后沒能繼續研制和投入生產,然而卻開了新中國自行設計飛機的先河。另外還有一架由中國自行設計成功并投入大量生產的飛機,它就是最初由沈陽飛機廠設計,后轉入南昌飛機廠繼續設計的初教。該飛機于1960年12月完成鑒定飛行,1961年投入成批生產,一共生產了近1800架。這兩種飛機的成功說明我國已經開始了由仿制向自行設計的轉變。
而自行設計飛機最成功的例子則是超音速強擊機強5和高空高速殲擊機殲8。承擔強5研制工作的是南昌飛機廠,于1958年8月開始設計,總設計師是陸孝彭。強5是根據空軍對強擊機的實戰要求,立足于當時國內的工業水平進行方案論證的,對于一些一時研制不出來的高性能專用機載設備和原材料,就采用暫時替換的方法繞過障礙,因此很快第一架強5飛機于1965年6月升空試飛,并于1966年底開始成批生產。強5是中國自行設計成功的、生命力很強的優良機種,并且后來向國外出口。承擔殲8飛機設計任務的是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設計工作開始于1961年,總設計師先后由黃志千、顧誦芬擔任。在摸透了殲7飛機的基礎之上,設計人員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和各種試驗,經過充分的方案論證,終于在1966年設計出了殲高空高速殲擊機。1967年,第一架殲升空試飛。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航空工業除了進行強5、殲7、殲8等飛機的改型外,還努力研制新一代性能更先進的飛機,其代表就是殲8Ⅱ殲擊機。殲8Ⅱ是為滿足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期空軍作戰的要求而自行研制的新機種,于1981年開始由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進行方案論證,總設計師為顧誦芬。1984年6月12日,第一架殲8Ⅱ飛機升空試飛,不久便投入生產。此外,中國的下一代主力戰斗機殲10也處于最后研制階段。這一系列的成果說明,中國已經有能力自己設計高性能的戰斗機,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小。
在努力發展軍用航空的同時,我國航空工業也開始順應世界潮流,開始轉向民用。航空工業本身就是一個軍民結合的產業,在戰時以發展軍用飛機為主,在平時就應該以發展民品為主。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發達國家的航空工業迅速完成了從戰時到平時的轉變,而中國從改革開放以后,也加快了軍轉民的步伐,不但研制出了運7-100、運12、運 8、直9等民用飛機,而且民品的生產也大大增加。但我國在民用航空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比在軍用航空方面大得多,還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才能趕上。改革開放不但使中國吸收了國外的一些先進技術,而且也使中國的航空工業走向世界:如今我們生產的各種軍用飛機如殲和強和民品已經可以出口到國外,為國家出口創匯了。
博覽園廣場外還展示了沈飛公司生產的殲五飛機、殲六原型飛機、殲教六飛機、殲六新Ⅲ型飛機、殲八白飛機、殲八Ⅱ飛機等6種型號國產殲擊機,可供參觀者觀賞拍照留念。
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