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埭丁氏宗祠
5237views
陳埭丁氏宗祠,坐落于晉江市陳埭鎮岸兜村,始建于明代初年,歷經修葺、重建、擴筑,是福建省內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回族祠堂,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福建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宗祠坐北朝南,建筑群體以廊院式組織,采用閩南傳統民居的建筑技術,以磚、石、木構造,中軸線自南至北為泮池、門埕、前廳、前庭院、中堂(主殿)、后庭院、后殿,除泮池外,南北長49.24米、東西寬21.38米,總占地面積1052.75平方米。紅底金字“丁氏宗祠”匾額,高懸于前廳正門門楣上方,字跡蒼勁,熠熠生輝。中堂是宗祠建筑群的中心建筑,神龕供奉丁氏列祖列宗考妣神主,每年隆重的春秋二祭就在這里舉行。最引人注目的是門楣上方的木雕以及廊心墻的石雕阿拉伯文組字裝飾,特別是鑲于正門門楣上方中央用阿拉伯文字組繪而成的鳥形圖案木雕,傳說是伊斯蘭教“祈求真主賜予吉祥與安寧”的“吉祥鳥”。廊院式的建筑形式,使宗祠整體布局構成漢字“回”字形,尤有意思的是后殿東北削角砌筑,使回字口部更與漢字書法轉角頓筆象形,這也許是丁氏回族把強烈的民族意識融入宗祠建筑形式中的最好體現。丁氏宗祠建筑的木作、磚作、石作、泥作,頗具匠心,令人嘆為觀止。雕飾技藝精湛,題材紋樣豐富,彩繪艷麗多彩,以其營造有度的恢弘規制,裝點適宜的平實修飾,彰顯著它那獨樹一幟的民族特色。
丁氏宗祠不僅建造得宏大壯觀富有裝飾,而且賦予豐富而深邃的內涵。宗祠里豎有匾額18方,石刻、漆書楹聯近30對。匾額記述歷代科第功名,褒獎先進,彰揚祖先的功績;楹聯除描繪宗祠風水、歷史淵源和人物事件外,亦多為頌揚贊美先賢功績之句,炫耀宗族的榮光。“人文蔚起,代有簪纓”,明清兩代登進士者12人、舉人21人、貢生26人、秀才105人,正是陳埭丁氏宗族歷史上的一大亮點。宗祠里的匾額和楹聯,向人們訴說著丁氏宗族的輝煌歷史。這是在感嘆丁氏宗祠建筑特色的同時,留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
宗祠系祖先棲神靈之宅,子孫追孝思之所,作為血脈崇拜的神圣殿堂,丁氏宗祠既顯現中國傳統社會的特殊功能,又在新的歷史時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自明末清初以降,丁氏族人外遷異地他鄉者不為少數。移居省內各地和東渡臺灣,乃至菲律賓等國家,這些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出于種種的原因而遷播海內外各地的族人,宗祠是他們追尋“搖籃血跡”的地方,特別是臺灣的同胞、海外的華僑尋根謁祖,宗祠祭拜,使因世代增加、地域分離而逐漸淡化和疏遠的同宗族人之間的血緣關系藉此得到了加強,增進了宗族群體的凝聚力。為了激發后代子孫弘揚優良傳統,爭取更大的榮耀。1984年,丁氏宗祠辟為“陳埭回族史陳列館”。作為晉江市博物館的下屬分館,其展出珍貴文物100余件、圖片近200幅,生動地再現丁氏宗族的歷史,為宗祠平添了濃郁的文化氣息。這一有別于其他姓氏宗祠的創新作法,使丁氏宗祠在新的歷史時期發揮著新的作用。1997年被中共晉江市委、晉江市人民政府列為“晉江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