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中教堂
5978views
茨中天主教堂原址在茨中村南約15公里的茨姑村,為清同治六年(公元1876年)修建。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德欽縣境內發生驅洋教運動,焚毀茨姑教堂。1909年重建,歷時12年竣工。教堂建成后,即成為云南驛區主教禮堂,至今保存完好,并于1989年由政府撥專款,進行維修后,供教徒禮拜及游客參觀游覽,從2000年以來,來此地的游客逐日增多,特別是2003年七月二日“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申報成功后,到此一游的中外游人成倍增多。
從德欽縣城乘汽車沿德(欽)維(西)公路南行80公里,汽車緩緩跨過瀾滄江大橋,便到了依山面水,環境幽靜的茨中村?!按摹辈卣Z意為“村莊”,“中”藏語意為“六”。茨中被人們稱之為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
走進茨中,便見一座中西合壁的磚木結構建筑,憑高雄踞在可人的綠蔭世界里,被游人譽為名副其實的“世外桃源”。這就是天主教堂。林木藏高樓,里外花如海。茨中教堂建筑群座落在花木繁茂的村寨中央,背系青山,四周有農舍梯田點綴。建筑群體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別具風格。整個建筑以教堂為中心配套組合,中西兼容,主次得體,包括大門、前院、教堂、后院以及地窯、花園、菜園、果園等等,結構緊湊。規模壯觀。沿大門筑有外圍墻,院內辟花壇,植果木,風雅別致。教堂座西向東,為法式(哥特式)建筑,整體成十字形,如意踏跺高1.30米,拱形門廊用條石砌成,進深6米,寬3米,門廊之上再砌成三條鐘數(晾望樓),高達20米。樓頂為亭式攢尖頂木結構,用4棵內樁和12棵外柱承托脊樟,內外柱問砌有石欄桿。登上鐘樓、茨中景色盡收眼底,還可遙覽江岸風光。教堂進深22米,面寬12.7米,由二排六棵正方形石承托屋脊,兩側各設7個小窗。祭臺寬3.8米,進深5.75米,兩側設有凈身。更衣室。屋頂用玻璃瓦覆蓋,院中的兩棵百年棕樹亭亭玉立。果園里出產的葡萄甘甜可口。傳教士從法國帶來了釀制甘地葡萄酒的器皿和釀制技術,并把釀制技術傳授給當地信教群眾。時至今日,教堂里還保存著當時釀酒的器皿。如果你到茨中,還可品嘗到醇正的甘地葡萄酒。如今的茨中壩子真可謂是大型的葡萄基地、葡萄園,農戶個個是種植葡萄的能手和釀制甘地葡萄酒的能手。茨中出產的計地葡萄酒是德欽縣大小酒店賓館的搶手貨,茨中百年甘地葡萄酒名不虛傳。茨中村民熱烈歡迎中外游人到茨中旅游觀光,請您盡情品嘗茨中百年甘地葡萄酒。
茨中教堂是香格里拉的象征和濃縮,百年茨中教堂是中法友誼的象征,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產物。每禮拜時節,你若走進教堂,便可聆聽“山民們一遍遍唱著給主的贊美詩”,尋找到詹姆斯·希爾頓在《失去的地平線》中塑造的人物——法國傳教士佩羅極其相似的經歷和故事。
全天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