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凈山
6478views
梵凈山,武陵山脈的主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成員。位于貴州省東北部地區西面印江、江口、松桃三縣交界處,總面積567平方公里。 梵凈山,全境山勢雄偉,層巒疊嶂;坡陡谷深,群峰高聳;溪流縱橫,飛瀑懸瀉;古老地質形成的特殊地質結構,塑造了它千姿百態、崢嶸奇偉的山岳地貌景觀。典籍上考證,梵凈山唐朝以前稱“三山谷”、“辰山”、“思邛山”,明代以后稱“梵凈山”,“梵凈”乃“佛教凈界”。梵凈山的聞名與開發均起源于佛教,遍及梵凈山區的四大皇庵、四十八腳庵龐大寺廟群,奠定了梵凈山乃著名“古佛道場”的佛教地位,為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彌勒菩薩道場,佛教文化為蒼蒼茫茫的梵凈山披上一層肅穆而神奇的色彩。
梵凈山這個山名,具有濃厚的佛教色彩,它是從“梵天凈土”點化而來。據史料記載,梵凈山原先的正名是“三山谷”,后來不知 何時變成了“梵凈山”。這大概只有去問當年的佛教高僧們了。
梵凈山山勢高峻,山體龐大,形成了“一山有四季,上下不同天”的垂直氣候特點和動植物分布帶,保存了世界上少有的亞熱帶原生生態系統,并孑遺著7000 萬至200萬年前的古老珍稀物種。據科學考察數據顯示,梵凈山有生物種類2601種,其中植物1800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植物17種,占貴州全省受保護植物總數的43%;動物801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動物19種,占貴州全省受保護動物總數68%。
梵凈山“國寶”級的珍稀動植物以黔金絲猴和珙桐最具代表性。黔金絲猴為梵凈山所特有,其數量比大熊貓還少,被譽為“世界獨生子”。珙桐則是恐龍時代的古老植物,曾廣泛分布于北溫帶,后由于地質與氣候變遷,珙桐在地球上幾乎消失殆盡,但在梵凈山地區,至今仍有十余片大面積的珙桐分布。每當春未夏初,奇特而美麗的珙桐花紛紛開放,仿佛群群白鶴翩飛于林間。這種中國特有的古老植物被外國人名命為“中國鴿子花”,譽之為“北溫帶最美麗的花朵”,被作為名貴觀賞植物移植到歐洲。
此外,在梵凈山腳下的印江縣永義鄉,有一棵30余米高的巨型紫薇,是唐朝傳下的樹木,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樹齡,但生長仍然極為茂盛,每年開花三次,每次顏色各不相同,被當地人奉為“梵凈神樹”。它已被列入中國珍稀名木古樹目錄,是為“中國紫薇王”。在梵凈山盛產優質茶葉的團龍村,有一株古老的茶樹,經專鑒定,其樹齡在在650年以上,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人工定植茶樹,被稱為“中國茶樹王”。
梵凈山作為一個比較完整的物種“基因庫”,早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就引起中外科學家的極大關注。六、七十年代,政府組織專家多次進行大規模科學考察。 1978年,梵凈山被正式劃為貴州省自然保護區,1986年,升為國家級重點自然保護區,同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網” (MAB)成員。
梵凈山植物類型多樣, 森林是梵凈山區生態系統的主體,森林資源是其生物資源的核心。它既是生態系統的第一性生產者,又是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樞紐;同時因其特殊的層次結構,形成了動物、微生物賴以生存的棲息環境地。森林類型劃分? 原生性的栲樹林、青岡櫟林、珙桐林、黃楊林、高山柏林等以及次生性的響葉楊木、樺木林、楓香林、楓楊林、馬尾松林、毛竹林等44個森林類型。在梵凈山自然保護區內森林覆蓋率在80%以上,森林活立木蓄積為3378000立方米。植物物種多樣性? 在梵凈山自然保護區,據不完全統計,植物種類有277科、795屬、1955種,其中,裸子植物有6科14屬19種,占全國種類數的9.5%,種子植物144科460屬1155種,占全國種類數的4.6%;苔蘚類50科127屬245種,占全國種類數的11.1%;蕨類38科85屬 183種,占全國種類數的7.0%,大型真菌45科123屬372種,占全國真菌數的4.7%。植物區系分比較復雜,是一個相當豐富和相當古老的溫帶、亞熱帶的植物區系。
動物種類的多樣, 梵凈山區擁有東洋界的華中、華南和西南三個區系成分的動物。梵凈山自然保護區已初步記錄在案的動物有800多種,其中獸類8目23科 68種,占全國種類數的13.6%,鳥類16目39科191種,占全國的6.2%;爬行類3目9科41種,占全國的10.9%;兩棲類2目8科34種,占全國的12.2%;魚類4目9科48種,陸棲寡毛類2科21種;昆蟲18目,目前已知400多種,尚有不斷的新屬新種報道。除此之外,梵凈山尚有眾多低等動物、無脊椎動物類群的研究還未涉及。
在梵凈山麓,居住著土家、苗、侗、漢、羌等各族人民。在這里,可以領略到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體悟到梵凈山區豐富深邃的人文文化。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書法藝術。印江,只不過是梵凈山 腳下的一個區區小縣,異常閉塞,可是自明清以來,書法名家輩出 ,以題寫“頤和園”匾牌而名噪海內外的嚴寅亮就是杰出代表,印 江成為了著名的“書法之鄉”。在梵凈山麓的兩個碑林中,你可欣 賞到當代書壇泰斗趙樸初、啟功、沈鵬等人的墨寶。這里還是一個富有革命傳統的山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貴州高原上的第 一塊紅色根據地,即1934年由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創立的中華蘇維 埃共和國黔東特區,就屹立在梵凈山麓的領邊幾縣。
游梵凈山,成熟而最為便捷的線路只有一條,就是經印江自治縣木黃風景名勝區到梵凈山自然保護區的西線梵凈山旅游線路。車行50公里,只需一個半小時便可到達自然保護區的棉絮嶺接待站。在木黃風景名勝區,可參觀紅二六軍團會師紀念館、紀念碑,了解紅軍在印江、沿河等地建立黔東革命根據地的光輝歷程。同時,還可以在蔡倫古法造紙文化村、永義紫薇園、團龍民俗文化村等景點參觀考察土家民俗民族文化、古法造紙、儺戲儺技和土家擺手舞等文化產品,其參與性和觀賞性非常強。進入自然保護區后,可游四大皇庵之首的護國寺,看規模龐大的佛事活動。在棉絮嶺能遠眺萬米睡佛,并以此為起點,步行一個半小時,順山脊過薄刀嶺、穿黑巷子、攀剪刀峽即可到梵凈山核心保護區,可游蘑菇石、看萬卷書,探九皇洞、攀梵凈主峰—金頂。沿途視野開闊,道路較為平緩,既能體會攀沿中的艱辛,又能神情怡然欣賞風吹云散時閃現的爛漫山花和茫茫林海。心靈沉積的疲憊在佛教名山優秀而神奇的自然生態中得到安撫和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