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禪院
5930views
過載酒亭,舉目仰視,凌云寺寺門高踞,飛檐凌空,紅墻碧瓦,巍峨壯觀。寺門正中高懸巨大金匾,上集蘇東坡書“凌云禪院”四字。兩旁聯文是“大江東去,佛法西來”。此聯言簡意賅,既使人有佛法莊嚴之感,又表明了凌云寺所踞地理位置,還巧妙地將“大佛”兩字嵌于其中,顯示了這座千年古剎的不凡氣勢。
唐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鑿佛像時,寺字又有擴建。據《方輿勝覽》記載:“會昌前,峰各有寺”,可見會昌以前佞佛之風的盛行。但到會昌四、五年間,由于唐武宗李炎揚道抑佛,以僧尼耗蠢天下”為由,下令滅佛,凌云山寺廟僅凌云寺得以“工作精妙”而保存。岑參《登嘉州凌云寺》一詩曾這樣描寫凌云寺:“ 寺出飛鳥外,青峰載朱樓“不過,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寺,早已不是唐代原貌。唐建凌云寺,毀于元順帝戰亂,明代進行了兩次較大修復,明末又經毀。現存凌云寺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新修建的。以后又經多次修茸,尤其是解放后不斷維修,保存了現在面貌。
凌云禪院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經樓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丹墻碧瓦,綠樹掩映。天王殿前是參天古木楠樹,殿外兩側分列著四座明清兩代重修寺字的碑記。殿內正中塑像為彌勒坐像,皤腹歡顏,俗稱“大肚羅漢”。兩旁分列四大天王塑像,攢眉怒目,威武雄壯。天王殿后為韋馱殿,供奉木雕裝金的護法神韋馱. 穿過天王殿,為明代建筑大雄寶殿,是僧眾舉行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殿內正中端坐釋迦牟尼三身像(今身、 應身、報身),造型優美,神態莊重。兩旁分列十八羅漢,神形各異,栩栩如生。大雄寶殿背面是新塑的凈瓶觀音,兩邊分列文殊、普賢、地藏和大勢至四菩薩像,是明代以前的作品.
寺內最后一重殿是藏經樓,原為寺內收藏佛教經卷的地方,于1930年新建。從它的結構和外形可以看到近代建筑風格,在寺字中別具一格卻另有一番情趣。樓下新辟“海師堂”,塑有大佛建造者海通法師、章仇兼瓊、韋皋的全身像,以此寄托后人對他們的敬仰之情。
目前,凌云禪院已開辟成“樂山大佛陳列館”,館內陳列大量實物、文獻、圖片和模型,展示了樂山大佛九十年建造史和歷代保護維修史,充分反映出樂山大佛不愧為世界藝術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