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山自然保護區
6871views
八面山自然保護區位于桂東、資興、炎陵縣三縣交界處,并與汝城縣相接,總面積0.43萬公頃,核心保護區0.24萬公頃,主要珍貴樹種有南方鐵杉、紅豆杉、三尖杉、香榧、銀杏、金葉白蘭、亮葉水青和多種竹類,有我國罕見的33.3公頃穗花杉純林,在桃源村發現有我省第二個銀杉分布點。動物資源有金錢豹、短尾猴、水鹿、毛冠鹿、獐、黃麂、果子貍、貓貍等。這里風景優美,林海茫茫,是科學考察、旅游、夏令營活動的極好場所。
八面山自然保護區現在地貌格局的形成是在內外營力共同作用下,經歷了漫長地質歷史過程的結果。深受其所處區域的地殼運動、地質構造、巖石性質和外力作用控制和支配。在地質時期中,正處于南嶺東西構造帶和羅霄山脈南北構造帶相互干擾、相互交叉和重疊的區域;它主要里東、印支、燕山新構造等歷史運動。這里從震旦系至志留系長達四系的地質地史時期曾是片海洋,位于湘中、湘東南“華夏古陸”的邊緣古海槽沉積區,志留紀末,加里東造山運動,海水退卻,隆起為陸。表現為大面積的上升運動。中三迭紀末的印支運動,表現為強烈的擠壓,產生長約45公里的水口――八面山一帶的S狀旋卷構造。中侏羅紀末發生的燕山運動,表現為明顯的斷塊運動形成了近南北向的褶皺山。燕山運動后,構造運動以間歇性抬升剝蝕夷平,造成現在所見的海拔1000米以上五級剝夷面,形成八面山“H”形地貌輪廓的雛型。晚第三紀開始的新構造運動繼承了燕山運動的特征,繼續斷塊上升,且明顯地表現為間歇性和差異性的特點,使境內海拔1000米以上的五級剝夷面上升到現在的高度,而呈現出現在的地貌的基本輪廓。由于地面流水、風化和重力作用等外部營力的影響,形成了現代八面山嶺谷縱橫相間,切割甚深的“U”、“H”型峽谷的地貌特征。
8:00-18:00
八面山自然保護區相關線路
景區資訊
熱點資訊
12月11日-12日,由中國旅游研究院和中國旅游協會主辦,以“政策促進、產業創新與旅游復蘇”為主題的2022中國旅游集團化發展論壇在北京和上海舉行。論壇期間正式發布《中國旅游集團化發展報告(2022)》,同時公布了...
Read more
日前,中國旅行社協會發布第五屆中國旅行社協會行業榜單,華僑城旗下華僑城旅行社再次入選“旅行社品牌20強”,并榮獲“優質療休養服務企業”獎項,企業綜合實力再獲行業認可。.“中國旅行社協會行業榜單”是中國旅...
Read more
12月11日-12日,由中國旅游研究院和中國旅游協會主辦,以“繁榮與重構”為主題的2023中國旅游集團化發展論壇在上海召開。論壇發布了“2023中國旅游集團20強”榜單,華僑城集團再次上榜,連續15年位居前列。▲2023中...
Read more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旅游工作取得的顯著成績,旅游業日益成為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同時指出“新時代新征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