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巖山
4977views
瑞巖山位于海口鎮牛宅村,距融城約10公里,古稱“瑞巖丹洞”。瑞巖山地處古海岸帶,風化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其山石嶙峋,巖洞幽邃。古往今來,吸引著不少游客前來尋幽攬勝。明李柱有詩贊曰:“四望山光積翠重,扶筇踏遍玉芙蓉。懸崖霧隱棲猿洞,偃壑濤生驚鶴松穿徑轉迷青靄合,攀巖空窈綠蘿封。憑虛便欲御風去,夜月吹笙過碧峰”。
???
山上古有36洞天、72景觀,瑞巖山分前后,前巖辟自宋宣和年間團欒居士。嶙峋的巖峰有傾斜欲臥,有高懸將附,有四壁 如削,有層層疊疊,離而又合,連而將斷,千姿百態,構成許多勝景。如穿云洞、觀音洞、飛來巖、獨醒石、休休石、蹲虎石、義鹿冢、沖虛洞、第一洞天、“孟宗哭竹”等。在亂石與雜草叢中,還有一口面積不大的積水潭,水光瀲滟,宛如一面玉鏡,引得一群山鳥在上面啄飲嬉戲。正如古人云:“山光悅鳥性,潭深空人心”。
???
宋宣和四年(1122年),在瑞巖前山建一寺,名瑞巖寺,又稱報恩寺。毀于南宋嘉定末年。元至正九年(1349年),縣鹽司長孛羅天章與沙門以德、居士李福淦在團欒庵舊址上重建壽圣殿。明洪琥初年,又加以重修。明泰昌元年(1620年)葉向高募緣重建。寺依山勢而筑,系懸山頂建筑,由山門、左右鐘鼓、大雄寶殿、仙君樓等組成,殿閣齊全,布局合理。但由于年久失修,現只剩下斷垣殘壁了。1981年2月25日,列為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彌勒造像位于瑞巖寺右側,又稱“仁佛”。為元至正元年(1341年),本縣人呂伯恭之杰作。及依整塊巖石自然形態,就地鑿成。像高6.4米、寬8.9米、存約8米許,頭部高2.3米、頭頂寬1.8米、耳長1.3米、嘴寬1.1米、肩寬1.6米。石像盤腿趺坐,袒 胸 露臍,左手捻珠,右手撫腹,兩眼平視,雙耳垂肩,笑容可掬,生動逼真,形神兼備,栩栩如生。佛像的腿、腰上還雕有3尊小型的羅漢像,均高約0.8米,寬0.4米,雕工精細,與彌勒石像相得益彰。???
??
彌勒石像歷經600多年風雨侵蝕,仍保存完整,吸引古今不少游人墨客到此觀瞻。清代何連成有詩贊曰:“一任寒風暑雨侵,端然趺坐入禪深;雪山不瘦石和尚,卻藐區區丈六金”。
??
瑞巖后山勝景,系明嘉靖年間抗倭名名將戚繼光發動軍士開辟的。多年來,開山采石,造成嚴重破壞,以致那“仰望天一線、俯窺千仞壁”的一線天,已蕩然無存,那“蝙蝠洞”也無從尋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