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灣
5497views
泉州灣在泉州古港北部、泉州市東部,是三灣中最重要的一灣。位于北緯24o37,—24o53,,東經118o37,—119o00,北納洛陽江,西迎晉江,為晉江,洛陽江匯合入海的半封閉海灣。東瀕臺灣海峽。北起惠安的崇武半島,南至晉江石獅市祥芝角,海岸線140公里。
泉州灣內海系泥沙質岸,入海處屬侵蝕性山地花崗巖岸,有輝長巖,外寬內窄,寬42公里,水域面積500余平方公里。港最深處有30米,平均水深4.37米。水溫平均26.9oC,透明度平均0.71米。潮差6.4—7.7米,半日潮,往復流,東西流向偏多。灣內有大墜島、小墜島、烏嶼、白山嶼、七星礁等大小島礁30多個。主航道在馬頭山與小墜島之間,水深13米。
古泉州灣的四大支港為法石港、后渚港、洛陽港、蚶江港,此外還有崇武、秀涂、石湖、蚶江等港口。最著名的是后渚港,習稱泉州港,又稱刺桐港。
實際上,古泉州灣水域比現在更深更廣。1974年6月,在后渚港出土一艘宋代海船。1976年又在東海法石發現古船殘骸,1982年5月試掘時,發現在輝綠巖風化巖上有海泥沉積而成的4—4.5米灰泥層,說明在南宋以前,泉州灣比現在水深得多。
后因晉江、洛陽江注入灣內泥沙沉積,地殼上升,以及泉州旺沿岸的圍墾,使江床不斷抬高,江道不斷變淺。因此,泉州灣可停靠船舶的地方,古今變化很大。
如泉州港,南宋時,海潮、海船還可到達豐州九日山下的金雞橋。據九日山司馬伋祈風摩崖石刻所記,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農歷二十四(退潮期),祈風后還可待潮返舟而回泉州郡城。宋時,泉州市舶司設在郡城南水仙門內(今水門巷),附近有一條巷叫舶司庫巷,可見水仙門就在江邊,且海船能夠靠岸驗關和卸貨。
蚶江港附近的石湖港,南邊的金釵山上,宋·政和三年(1113年)建有六勝塔,是海港的重要航標。
泉州灣相關線路
景區資訊
熱點資訊
12月11日-12日,由中國旅游研究院和中國旅游協會主辦,以“政策促進、產業創新與旅游復蘇”為主題的2022中國旅游集團化發展論壇在北京和上海舉行。論壇期間正式發布《中國旅游集團化發展報告(2022)》,同時公布了...
Read more
日前,中國旅行社協會發布第五屆中國旅行社協會行業榜單,華僑城旗下華僑城旅行社再次入選“旅行社品牌20強”,并榮獲“優質療休養服務企業”獎項,企業綜合實力再獲行業認可。.“中國旅行社協會行業榜單”是中國旅...
Read more
12月11日-12日,由中國旅游研究院和中國旅游協會主辦,以“繁榮與重構”為主題的2023中國旅游集團化發展論壇在上海召開。論壇發布了“2023中國旅游集團20強”榜單,華僑城集團再次上榜,連續15年位居前列。▲2023中...
Read more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旅游工作取得的顯著成績,旅游業日益成為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同時指出“新時代新征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