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城遺址
5574views
吳王城遺址位于新安鎮東南35公里處的煙陳鄉姜渡村姜東生產隊。遺址呈方臺形,古城垣尚存,邊長120米。遺址內殘存大量瓦礫,平均文化層厚度約80厘米。據江蘇省六合縣民國版縣志記載,吳王城為三國東吳所建,因吳王孫權而得名。北齊瓦梁郡治所置于吳王城故墓之上,南唐時廢。
該遺址為縣文物工作組于1985年普查文物時發現,其時遺址東部已被破壞,截面文化層參差外露。該遺址已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王城遺址是三國東吳都城。公元221年,孫權自公安來鄂,不久,接受魏文帝曹丕的封吳王稱號,同年陰歷八月開始營建吳王城。孫權又取“以武而昌”之意,把鄂縣改名“武昌”,故名武昌城。
公元229年陰歷四月,孫權在此稱帝,又名吳大帝城。同年九月,孫權遷都建業(今南京),派上大將軍陸遜輔佐太子孫登留守武昌,成為東吳陪都(即西都)。太元二年四月,孫權卒,大臣諸葛恪挾天子當政,派人重修武昌宮殿,準備還都武昌,后因事變,遷都未果。甘露元年(公元265年)九月,末帝孫皓徙都武昌,留御史大夫丁固、右將軍諸葛靚鎮建業,武昌再度成為孫吳首都,建業卻成陪都。東吳統治期間,孫吳三建武昌宮,二度建都武昌,共歷時五十余年,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歷史。
吳王城遺址在今市區百子畈一帶(即古城路北段)。其城北臨長江,南瀕南湖,東倚虎頭山(今重型機器廠內),西至濠口(吳王城護城河通長江口處,故名濠口,今新民街熊家巷處)。城呈長方形,東西長一千米,南北寬五百米,周長三公里。現存南城墻夯土城墻一段,長六十米,寬十米,高四米。城墻外是護城河,現存一段,名為濠塘。
《元和郡縣志》記:孫權故都城,漢將灌嬰所筑。《太平寰宇記》載:城有五門,多以所向為名(即東門、西門、南門、北門)。西北角多有一道門,名叫流津。流津城門直通吳王苑囿——江邊散花灘。宮城東有雞鳴闕。闕是武昌宮殿前面的高大建筑物。建成高臺,臺上起樓觀,作為記錄官爵、功績和遠觀之用。通常左右各一,中間留有空缺,故稱為“闕”。傳說吳王在宮城完工之后,為了很快地把闕建成,當夜有鬼怪神力相助建闕,一夜之間至天亮雞鳴時即全部完工,故名“雞鳴闕”。唐代詩人陳子昂《感遇詩》中云:“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即指這一典故。這一故事,至今鄂州民間廣為流傳。
吳王城遺址內有武昌宮,四周有宮城,宮城內有太極殿、禮賓殿、安樂宮。太極殿,是孫權稱帝時大會群臣的金鑾寶殿;禮賓殿是舉行祭禮和接見賓客的地方;安樂宮是孫權的起居之所。吳王城宮殿建筑材料昂貴,《寰宇記》記:武昌宮殿磚瓦用澄泥制成,可以為硯,一瓦值萬錢。1984年,吳王城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鄂州城位于武漢以東70公里處的鄂州市區。三國時,這里是吳國都城,又名吳王城。此城北臨長江天塹,與黃州赤壁隔江相望;南瀕煙波浩淼,白浪滔滔的南湖;東靠天然屏障虎頭山,西依風景秀麗的游覽勝地西山。加之,左控肥廬,右連襄漢,有利于同魏,蜀相爭。于是,孫權打敗關羽奪回荊州后,于公元221年遷都來鄂州,到公元229年又遷都建業,將此作為東吳西都,直到公元265年孫皓又遷都來此住了一年多時間,鄂州作為孫吳古都前后共45年,占東吳立國時間的3/4以上。在鄂州市南百子畈一帶鉆探查明,吳王城為一東西長,南北窄,總面積0.6平方公里的長方形古城。城內建有武昌宮,太極殿,安樂宮等。在城的周圍設有多處軍事堡壘:城西的樊口戍,占西山之利,扼長江之險,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的千百只戰船,就是從樊口戍出發的。城對岸筑有邾城,派重兵駐守,以對付曹軍。城東西兩面的高山頂上,都建有烽火臺,以傳軍事警報。鄂州城歷來是文人薈萃之地,晉代陶淵明,唐代李白,宋代蘇軾,王安石,陸游等著名人物,都在這里活動過,留下了不朽業績和壯麗詩篇。如今,吳王城僅存一段長約60米,寬10米,高達4米的夯土墻和其形如帶的護城河痕跡。考古學家論證,這是我國三國時期留下的唯一比較明確的古代城址,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吳王城遺址在今鄂州市鳳凰街百子畈村,北倚長江濱,南瀕洋瀾湖,東抵虎頭山,西接古樓街。南面現存夯土墻基一段,長60米,寬10米,高4米。墻外是護城河,現存一段,名為“濠塘”。據南京大學考古專家蔣贊初教授等多次考察研究證實,這是三國時期古城墻遺址中比較明確的唯一城址,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吳王城現為湖北省省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
據歷史資料記載和考古發掘證實,吳王城為長方形,周長3000米左右,有5個城門,都是以方向命名的,其中西面多一門,名為“流津”,直通吳王的苑圃散花灘。城內有武昌宮,四周有宮城,宮城內有孫權稱帝時大會群臣的金鑾寶殿太極殿,有舉行蔡祀、接見賓客的禮賓殿,還有孫權起居的安樂宮等主要建筑。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