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寺石窟
6165views
千佛寺石窟位于俘丘山碧霞宮西北角。此處有巖突兀,高4米,南北長15米,東西寬5米,面積約80平方米,頂平壁峭,人稱山上山,石山西南角建“即武當”石坊。山上原有真武閣,后毀,1989年恢復,山北端有石階可登。石山四壁有摩崖題記(字)2余處。西南壁間鑿滿大小佛龕、佛像,經千余年風雨剝蝕,多半已殘缺,石山西壁有兩個石窟,南窟即千佛洞,洞前建卷棚頂抱廈一間,窟口上方刻清代書法家程???? 題“佛國”二字及元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大名路浚州達魯花赤奉政大夫心口口”所題八思巴文題記,其上有凹槽,槽被抱廈頂、墻所隔。窟口圓拱形,高1.53米,寬1.1米,壁厚1.4米。窟平面呈圓角方形,橫闊3.5米,進深3.1米,高2.45米,穹窿頂,飾有窟井窟壁,雕有大小佛像996尊,故稱千佛洞。窟內造成像均為四壁三鋪式,一佛居中,兩側侍立二弟子,二菩薩。主佛均結跏跌座,為束腰蓮座,背光呈火焰形。弟子身披袈裟,跣足于蓮花座上;菩薩豐胸細腰赤足,婀娜娉婷。南角有一尊菩薩保存完好,通高1.23米,高發髻,面容豐腴,彎眉小口,微含笑,身軀高而有曲線,頸有項線,胸部豐滿,刻出乳線。體肌豐腴,姿態優雅端莊,衣紋 雕像姿態各異,有的盤膝端坐,閉目休煉;有的雙手合十,虔誠供養;有的足跺蓮花,超世脫塵。北窟較小,俗稱紡花洞。窟口呈不規則拱形,高1.5米,寬1.1米,窟平面方形,橫闊2.1米,進深1.6米,高1.8米,穹窿頂,鈽有藻井,窟內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尊式組合。右壁力士保存較好,通高0.9米,束發髻,發帶分兩支上揚,怒目圓瞪,臂舉拳握,上身祖露,肌肉突起,長練繞身飛揚。腰束短裙,雄健剛毅。窟壁雕龕44個,像120尊,題記5處,千佛寺石窟始鑿于唐永隆元年(680年),1963年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郭沫若親筆指示,要保護好千佛寺石窟,2001年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我國佛學、雕刻藝術研究有較高價值。
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