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陵
5334views
位于南樂縣西北18公里的梁村鄉吳村,在漳河故道之北,倉廟之東。倉頡陵為一高5米的大土丘,占地約2700平方米。
倉頡陵原有陵門,地叫朝天門(見“朝天門”),硬山式磚木結構,檐下有匾額,書“史皇林”三字。如今陵門已無,不知圮于何年。
陵前舊有石牌坊、石獅、石人等雕刻,為明朝隆慶年間南樂知縣劉弼寬所建,可惜毀于“文革”時期。九十年代進行了恢復。一對漢白玉石望柱,盤龍纏繞,氣勢不凡,十分精美壯觀。望柱北有一對高六余尺的石獅,蹲坐在漢白玉石牌坊前方。石牌坊四柱三楹,沖天柱上四只朝天吼,昂首端坐。坊座為束腰仰俯蓮須彌座形狀,抱鼓石上雕刻著十二生肖。牌坊正中書:“字圣坊”三字,為中共南樂縣委書記張學義所書。兩廂書:“天雨粟”、“鬼夜吟”六字,為南樂縣長聶兆鵬題書。據《淮南子》記載,倉頡造字,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黃帝于春末夏初發布詔令,宣布倉頡造字成功,并號召天下人民共習之。這一天,天上下了一場不平常的雨,落下無數的谷米,后人因此把這天定名谷雨,成為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也在此時,人們在夜里聽到魔鬼的哭泣呻吟。可謂是驚天地泣鬼神。這便是“天雨粟鬼夜吟”的來歷。
后人對“天雨粟,鬼夜吟”是這樣解釋的:倉頡造字,加快和促進了人類的文明,人們渴求知識,競相讀習倉頡創造的文字。天帝擔心百姓只顧習字,忘記了種田。因為春天即將過去,誤了農時,田園將會荒蕪,所以就下了一場谷子雨,提醒和警示人們別忘了農時。人們掌握了文字,開始聰明起來,一些平時愚弄百姓的壞人、魔鬼,感到驚恐不安,便在黑夜里跑到野外哭泣吟訴。
這些解釋是不是符合古人的原意?不少書籍都順從此說,大約有據不妄,不無道理吧。
字圣坊北有一對高大的石鸮(xiào)。鸮,本為一種兇猛的飛鳥,即后人說的貓頭鷹之類的怪鳥。它的本意是一種吉祥物,與現今人們的理解迥異。
再往前有一對翁仲,屬明代隆慶年間刻石。一老一少,東西對面站立。雕 刻線條流暢,細膩自然。
人們說,倉頡陵前的石刻中原來還有石龍一對。全陵的石刻為天上飛禽鸮鳥,地上猛獸雄獅,水中王者蛟龍。三者混然一體,氣勢恢宏。
恢復后的倉頡陵前有三通石碑一字排開,正中為國務委員陳俊生題寫的巨碑,獸蚨龍首,寶相團花點綴兩側,十分精美。碑正面書“倉頡陵”三個大字,字體遒勁有力。
碑陰為聶兆鵬撰寫的碑文,記載修復倉陵始末。
倉頡陵為圓錐形,有磚墻圍繞,設計別具匠心。陵墓圍墻周長36.5米,象征一年365天之數。圍墻由磚垛界開,分12節,含意為一年12個月。每節長3米、3.1米或2.8米,其意每個月的天不等。
陵墓邊沿較為平整,是游客步行踩踏而成。地方有一習俗,人們拜謁倉陵,必登上陵墓繞三周,說是可保不腰酸腿疼,身體隸健。當然,這僅是人們的良好意向,是人們崇拜字圣倉頡的表示。 陵上青草蔥郁,人們稱為兒女草。當地有“薅個草兒,生個小兒;刨個根兒,生個妮兒”的傳說。誰家想生男生女,到倉陵取草,用紅繩系牢,放入懷中,取一名字,一路呼喚至家,把草或根壓人床上被褥之下,保你日后生下如意兒女。
習俗如此,靈驗與否,沒人考究。
倉頡陵后原有一高臺,三丈有余,傳為倉頡造書臺。臺上有古亭,名“倉亭”,亦名“六書亭”。因傳說象形、會意、形聲、指事、假借、轉注等六種漢字造字法是倉頡的發明。當然,倉頡的造字,主要是象形,間有會意、指事字而已。六書之說是東漢學者許慎在編著中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時總結出來的。
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