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書院
7023views
紫云書院,位于平頂山東脈北麓的紫云山,在竟秀的千峰萬峰中,在變幻的四時樹色、四時蟲鳥聲中。書院依勢而建,三面環山,一面開闊,對面丈許遠是大片翠竹,中間一條狹道穿越而過。門樓里面兩棵李敏當年手植的古柏高聳入云,一棵挺拔直立,一棵彎曲向上,歷經五百余年滄桑依然充滿生機。門前平臺上數棵核桃樹幾可盈抱,何以在這充滿書卷氣息的書院旁種植核桃樹,倒是一個不解之謎。
書院大門邊有一片竹林,這片竹子相傳是李敏師生栽植,初有亭子大小,而今已是約有十畝的竹園。明代著名書畫家沈周一路作畫一路書,一山詩來一水歌,游歷紫云山時有《紫云書院詩》十首,其《竹林獻秀》寫道:“一個丘亭傳數桿,何嘗一日不平安。綠倚衛武詩中見,玉立山公啟上看。風入欞窗添颯爽,影臨鈐閣依高寒。滿門君子清如水,桃李雖榮比似難”。極盡贊美之詞。在翠竹隱蔽之中,有四根青石柱子,為當年鐘鼓二樓遺址。晨鐘暮鼓,可以想見當年莘莘學子刻苦研讀的濃厚氛圍。
沿竹林之間那條兩丈多長的狹道狹道前行,將盡處,聞水聲,一橋架設澗溪之上。說是橋,數塊石板而已。名字卻也霸氣,叫“觀瀾橋”。又名“二百三十一孔橋”,讓人不明就里,仔細觀察,恍然大悟,乃“二柏三石一孔橋”的諧音。澗溪環繞竹園,長流不息,四時不絕,溪水流過仿佛彈奏著高雅的琴音。在數十臺階上,有亭名喚“望月亭”。亭兩層,緣梯而上,環顧四周,一面正對書院正門,遠遠可見書院門樓和兩棵挺立的古柏,一面有石徑遙通山頂,其他兩面看到滿坡槲樹搖曳,確是觀景的好去處。環亭有古柏三株,鐵干虬枝。初始并不在意,及看了介紹,不覺肅然起敬,原來此地竟是當年李敏師生把酒臨風、賞月吟詩之處,想來是我孟浪了。站在亭上,遠遠地,仿佛有朗朗的讀書聲傳來,繼而,又化作激越的辯論,繼而,沒有了書聲、辯論聲,只留下鳥聲婉轉,流泉和鳴。
亭下的三棵古柏,雖然部分枝干已經干枯,側發新枝卻綠意盎然。樹下遍生芳苔,凡草不生;樹干上入云霄,若接祥云,想必儒學大理的浸洇已使這些樹和書院那兩棵古柏一樣有了靈性??粗@些樹,仿佛看到飽經蒼桑的老者顫微微從歷史中走來,滿臉慣看冷月秋風的平和藹然。在其中一棵柏樹光潔的樹干上,有毛筆寫著的一行大字:襄城縣一高九九級全體同學。本地學生們自然都知道李敏的,聯想到剛才在竹林中看到竹干上數不清的人名刻字,或者大家都想在此沾一些靈氣吧。
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