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頭關
6131views
偏頭關,位于偏關縣黃河邊。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三關”,因其地勢東仰西伏,故名偏頭關。
“雄關鼎寧雁,山連紫塞長,地控黃河北,金城鞏晉強。”這是古人對偏頭關的贊譽。偏頭關歷史悠久,地處黃河入晉南流之轉彎處,為歷代兵家爭奪重地。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里就是戰場。“趙武靈王略中山破林胡,取其地置儋林郡”。偏關秦漢屬雁門,隋屬馬邑,唐置唐隆鎮,名將尉遲敬德在關東建九龍寺。宋代,潘美鎮河東,楊延昭威鎮三關(包括偏關),沙場奮戰,家喻戶曉。現關城為明洪武年間改筑。清改置縣,屬寧武府,轄邊墻四道。頭道邊在關北60公里處,東接平魯縣崖頭東界,西抵黃河,長150公里。二道邊在關北30公里處,北貫草垛山,西抵黃河岸老牛灣,南連河曲縣石梯隘口,迤東達老營好漢山。長城至此分為內外,外長城即山西、內蒙古自然分界,內長城為雁北、忻州兩行署分界。三道邊在關東北15公里處,東接老營堡,西抵白道坡,長45公里。四道邊西達教場,今存邊墻最佳處為黃河東岸樺林堡地段,約30公里,全部包磚,高聳河岸,甚為壯觀。其余大部分夯土猶存,隨山據險,好像黃龍逶迤于群山峽谷之中。
偏頭關城,在今偏關縣城中部偏西關河北岸,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民國四年(1915)《偏關志》記載,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鎮西沖指揮張賢始建。宣德、天順、成化 弘治、嘉靖、隆慶、萬歷間均有修建。萬歷二十六年(1598)又于西關南關筑女城、水門各二。沿河筑堤,規模初備,始稱“九塞屏藩”。現在所存的城垣形狀不規則,東西長1100米,東、西、南三道城門均建甕城。城高10米處包磚石。南門至西門一帶,磚石大部猶存,氣勢雄偉。
在偏頭關東南1公里,有凌霄塔,系明代建筑。據有關碑文記載,創建于明代天啟元年(1621),始為七級。崇禎八年(1635)加高四級。清康熙十八年(1679)、咸豐七年(1857)均有維修,為磚石結構、八角形樓閣式空心雁塔。基座二層塔底部周長29米,塔高35米,外觀形似文筆,故名“文筆凌霄刀塔。從二層開始,每層四個窗洞。窗內壁隱筑樓梯,保存完好,為偏頭關之一大景觀。
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