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墩子匈奴墓發掘
3780views
發掘成果:倒墩子村匈奴墓地此類遺存,在寧夏屬于首次發現。發掘共清理墓葬27座,出土隨葬品1600余件。墓區墓葬分布稀疏,排列有序。隨葬器物除陶罐外,還有動物銅帶飾、銅環、銅帶扣等青銅文化遺物。其中長方形透雕動物銅牌飾及肩部繪有一圈波浪紋或弦紋的陶罐最具特色。這些遺物與蒙古、前蘇聯外貝加爾匈奴墓出土的同類遺物特征相似,具有匈奴文化特征。墓內五銖錢數量可觀,錢文款式與滿城漢墓出土的相吻合,均為西漢鑄造。由此推斷,墓葬年代可能在西漢中晚期。倒墩子墓出土的青銅文化遺物,有助于我們對漢代匈奴文化內涵的認識,也為研究者探尋漢代匈奴人的藝術生成與審美理念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倒墩子匈奴墓葬的發掘,影響很大,具有重要的考古學價值。
? 引子
??? 《漢書·武帝紀》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并將其眾四萬余人來降,置五屬國以統之”。
??? 《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乃分處降者于邊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為屬國”。
??? 西漢中晚期,隨著西漢王朝軍事拓邊,不斷向北推移,一批批匈奴人歸降漢朝。內附漢朝的匈奴人,被西漢政府以民族自治的形式分屬于五個屬國來獨立管理。安定郡屬國都尉駐三水縣(今同心縣東),是當時五屬國之一。
??? 以草原文化為主體的北方匈奴民族,不僅建立過強大的奴隸制軍事政權,也在中國藝術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他們以“動物風格”為特點的青銅器鑄造,將北方草原的青銅藝術推向了極致。2000多年后,在寧夏同心縣一個偏僻村落的偶然發現,使一批帶有濃郁北方草原氣質的青銅藝術瑰寶重見天日。
??? 聽過了各種各樣離奇而偶然的發現古墓的故事,我們會發現其中存在著許多相同的地方,最大的特點莫過于“偶然”二字。倒墩子匈奴墓的發現,也遵循著“偶然”的定律,雖然沒有任何驚悚與懸念,但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人們卻見識了北方匈奴民族在中國藝術史上的重要作為。
??? 倒墩子村位于同心縣王團鎮東北約8公里,皆是峁梁錯落,遍地溝壑的地表,誰也不會想到這片再普通不過的甚至充滿荒涼意味的地方,會隱藏著那么多2000多年前的文化瑰寶。在村東南一處當地人稱為兔頭嘴的坡地上,故事從25年前的秋天拉開了帷幕。
??? 犁地犁出了陶罐、人骨……
??? 1983年秋天,倒墩子村的一位農民在犁地時,在翻開的土壤里發現了一個陶罐,他繼續往下挖,結果發現了人骨、古錢、串珠、銅器等物。而此前,在附近紅尖屹塔山下修建引黃灌渠時,民工也挖出了許多古代的壇壇罐罐,還挖出了人骨。挖出陶罐的那家人將這些文物帶到同心縣文管所鑒定,引起了同心縣文管所的高度重視。
?? 不久,同心縣文管所的同志攜帶著部分文物到自治區文化廳文物處匯報情況,他們帶來了部分出土文物,其中的青銅透雕牌飾,令專家們眼前一亮。很明顯這是漢代匈奴的器物,此類文物此前雖在內蒙古等地多有發現,但在寧夏境內卻從未發現過。自治區博物館決定派鐘侃前往同心,會同同心縣文管所工作人員到現場進行調查清理。
??? 當時已經是冬天,鐘侃到達同心后,和文管所的張所長、馬振福等人乘坐一輛手扶拖拉機前往現場。拖拉機在顛簸的土路上就像風浪中的一葉小舟,光突突的黃土地上掠過的凜冽寒風嗖嗖地鉆到骨子里,好在路途不算太遠。抵達第一個目的地李家套子后,大家卸下了簡單的生活用品,立即到工地考察。
??? 收獲寥寥的李家套子
??? 在紅尖屹塔山下,有一條已經初步完工的南北向大渠,寬約15米。在渠的西立壁,一些古墓已經露在外面,可以清晰看到。渠的東面已平整成渠壩,也有一些墓葬顯現,顯而易見這里原來是一片墓地。現場的景象并沒有讓鐘侃他們感到喜悅,因為渠道由北向南縱貫而過,大致判斷墓地的中心正是渠道開挖的部位,損毀較為嚴重。在地面,大家看到仍遺留有當時修渠時被打碎的大量陶罐殘片等文物。
??? 雖然修渠時挖去了很多的古墓,但幸運的是考古人員通過征集,找回來了十多件青銅透雕牌飾,這為判斷墓群的時代和族別提供了有力的佐證。有了線索,考古人員開始對渠道兩壁暴露出來的古墓進行進一步清理。由于施工的破壞,不少墓僅殘留一角,很難辨別原來的形制,不過一番努力還是有所收獲,清理出一座保留有三分之一的木槨墓、一座石棺墓及幾座土坑墓。這幾個墓葬雖然沒有太多文物,但從墓葬的形制及出土的一些文物看,可以準確判斷出這是一處東漢時期的匈奴人墓地。其葬俗和中原地區東漢時期的墓葬無太多差異。這說明這里的匈奴人在東漢時,其生活習俗已經和漢族很相似了。
??? 李家套子殘存匈奴墓地的清理,顯然讓考古人員們心有不甘,他們忽然想起曾經知悉的另一條線索——倒墩子村!或許那里會有重要的發現!
??? 大家裹緊大衣,匆匆又上路了。
??? 倒墩子發現大量古墓
??? 倒墩子之名來源于一個已傾圯的明代烽火臺(土墩)。在村子東南1.5公里左右的一處俗稱兔頭嘴的坡地上,據說有不少墓地。一位姓馬的村民說,古墓在他的責任田范圍里。此時田地已經翻犁,地面上沒有任何古墓痕跡。根據在李家套子考察發現,匈奴墓不像漢墓在地表樹有封土,從地表無法發現。看著一塊塊翻起凍硬的土塊,古墓在哪里?
?? 考古人員嘗試用隨身帶來的“洛陽鏟”進行探測,由于這里十分干旱,“洛陽鏟”很難帶上土樣,往探洞內注水也無濟于事。
??? 無奈之下,只能選擇耗時耗力的探溝法。探溝法是遺址發掘中最常用的發掘手段,是通過挖掘一定尺寸比例的溝坑,根據土質、土色和其他現象劃分地層和遺跡單位。從這面坡地的南面開始,考古人員陸續挖出了寬1.5米,長100米的探溝數十條,終于在這個坡地上發現了20余座古墓。
??? 此時已是1983年年底,黃土高原的冬天氣溫不是一般的冷,按說根本不適宜發掘。但為了掌握此處墓地的具體情況,為以后的全面發掘打好基礎,鐘侃和其他隊友還是決定進行試掘。報經批準后,他們選擇了5座墓葬進行試掘。試掘的結果令大家非常激動,首先是弄清楚了墓葬的特點,其次還出土了陶鬲、陶罐、透雕銅牌飾、五銖錢等文物。種種跡象表明,這里是一處重要的西漢時期的匈奴墓地,保存完好,對研究漢代匈奴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 1984年,自治區博物館將此列為重點考古發掘項目上報國家文物局,決定成立發掘小組,由鐘侃領隊,同時特別邀請研究漢代匈奴方面的著名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烏恩參加。在等待批復的過程中,為保護好這片墓地,經與責任田主人協商,決定在發掘前暫停耕種,給農戶造成的損失,由相關單位進行補償。1985年夏,國家文物局批復同意組成聯合發掘隊,對同心倒墩子匈奴墓地進行全面發掘。
??? 一次順利的發掘行動
??? 發掘隊抵達的時候已是1985年的初秋,墓地附近沒有住地,只好借宿于離墓地幾百米的農戶馬金龍家。鐘侃回憶,那一年的雨水特別充沛,開始發掘以后,每隔幾天便有一場大雨,有時還連續幾天下雨。隊員們住的土坯房被雨水浸透了,隨時有坍塌的危險,大家每天都提心吊膽,夜不能寐。有一天晚上,特別邀請的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烏恩,打開被褥準備休息,忽然大叫一聲,像是被什么東西給嚇著了。原來他的被褥上不知什么時候竟然多了一位“不速之客”——蝎子。
??? 此次發掘行動進展頗為順利,由于大家情緒很高,工作效率也頗為驚人。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考古隊就發掘了27座墓葬。
??? 這些墓葬大部分是土坑墓,埋葬形制有著明顯的特點。墓的地表不封不樹,與漢墓高大的封土有別。墓的形狀為長方形豎穴土坑,沒有發現合葬的情況。有簡單的木質葬具,因為腐朽嚴重,已看不出結構形狀。在北端坑壁上有許多土龕,內置陶器或漆器。棺的周圍有熟土二層臺,人骨頭向北,大部分為足高頭低。偏洞室墓6座,墓道底部有牛、羊頭、蹄骨殉葬,隨葬物品也比土坑墓的要多,顯示著生前身份和財富的差別。
??? 經過清點,共出土隨葬陶器、銅器、鐵器、珠飾、海貝、金器、骨器等1600余件。其中陶器的紋飾以波折紋為主,與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發現的匈奴人陶器相同。銅器中有600余枚“五銖”錢,這說明匈奴人也是以漢朝“五銖”錢為通行貨幣。隨葬品中最有特色的是20多件透雕銅帶飾,形狀有長方形、馬蹄形、刀把形,透雕的圖案有雙龍、雙駝、雙馬、虎食羊、雙羊、龜龍、人物車馬等。這種銅牌,過去曾在俄羅斯多有出土,俗稱“斯基泰銅牌”。銅帶飾的背面殘留有皮條,皮條上有穿帶飾鈕的透孔,可見銅帶飾是固定在皮帶上的。據說,這種銅帶飾在歐洲文物市場頗受歡迎。
??? 同心倒墩子漢代匈奴墓的發掘,使我國考古界第一次較深入地了解了漢代匈奴墓的特點及匈奴文化的內涵,具有很重要的考古價值。世界研究匈奴文化的著名學者、美國丹佛藝術博物館亞洲部主任埃瑪·邦克女士兩次專程來寧夏考察倒墩子匈奴墓出土文物。她的著作《東方歐亞大陸草原的古代青銅器》中對倒墩子匈奴墓有詳細描述。倒墩子這個小小村莊,也因此在大洋彼岸揚名。
全天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