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湯遺址
4008views
遺址面積約2.5萬平方米,(保存較完整的約1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豐厚,地層分明,文化層厚度2米以上。陶器種類有夾炭灰陶、夾砂紅陶、細泥質灰陶和黑陶等,胎質都較酥松。其中夾炭灰陶以稻谷殼、雜草為摻羼料,已炭化,胎心烏黑,器胎表里涂一層厚達0.2厘米似漆非漆的褚色染料,出土時非常鮮紅絕艷,為以往所罕見。器型種類有盛器(罐、瓶、壺等),炊器(釜、鬲、鼎),飲器(碗、盤、盆、杯),以及紡織工具的防輪和制陶工具的陶拍等。陶器上的裝飾有鏤孔、堆塑、麥穗紋、直條紋、印捺紋、繩紋、籃紋、斜條紋和弦紋等。器形以平底器為主,也有小量的凹底和圈底,石器制作小而粗獷,經打擊略粗磨,仍處在原始狀態。但也有一種器形細少的品種,如柳葉形鏃、指甲形有段小錛、筆頭狀小鑿和石簪、石塊、石璜等裝飾品,磨制精細光潔,工藝水平較高。石器的制造和使用功能以較明確分工,如生產工具有斧、鏟、刀、鑿、鐮、削、餅形砍砸器和各式石錛(有段錐形、有段屋脊式、階級式、有段常形、指甲形和棱式兩端出刃)。狩獵工具有矛、鏃(有鋌和無鋌2種)、流星索、彈丸。生活工具和裝飾品有石磨盤、磨球、礪石、石簪、璜和紡織工具石紡輪等。從出土器物形制特征和文化性質看,下湯人已脫離深山的穴居生涯,遷向平原過定居生活。他們以農業經濟為主,狩獵、采集為副,并發展了紡織、制陶和捕撈業,農業和手工業已有了較明確的分工,勞動果實也有所剩余。
下湯遺址是目前在浙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時代最早、文化內涵最豐富的一處人類居住遺址,其時代距今6000至7000年,相當于母系氏族社會早中期。
下湯遺址相關線路
景區資訊
熱點資訊
12月11日-12日,由中國旅游研究院和中國旅游協會主辦,以“政策促進、產業創新與旅游復蘇”為主題的2022中國旅游集團化發展論壇在北京和上海舉行。論壇期間正式發布《中國旅游集團化發展報告(2022)》,同時公布了...
Read more
日前,中國旅行社協會發布第五屆中國旅行社協會行業榜單,華僑城旗下華僑城旅行社再次入選“旅行社品牌20強”,并榮獲“優質療休養服務企業”獎項,企業綜合實力再獲行業認可。.“中國旅行社協會行業榜單”是中國旅...
Read more
12月11日-12日,由中國旅游研究院和中國旅游協會主辦,以“繁榮與重構”為主題的2023中國旅游集團化發展論壇在上海召開。論壇發布了“2023中國旅游集團20強”榜單,華僑城集團再次上榜,連續15年位居前列。▲2023中...
Read more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旅游工作取得的顯著成績,旅游業日益成為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同時指出“新時代新征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