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紀念館
4395views
新四軍全稱“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持華中抗日斗爭的人民軍隊。在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形勢下,經國民黨當局同意,由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從1937年10月起陸續改編而成。以10月12日為建軍紀念日。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云逸,副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主任鄧子恢。轄4個游擊支隊,10個團,1個特務營,共10329人。1937年12月25日在漢口建立軍部,1938年1月6日移駐南昌。同年3月和4月,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向敵人后方發展的指示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關于集中整訓的命令,軍部和第1、第2、第3支隊先后到達皖南歙縣巖寺地區,第4支隊在皖西霍山地區集中后向皖中開進,隨后即在長江南北作戰略展開。第1、第2支隊相繼進入蘇南,開辟了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游擊根據地,并將丹陽縣的抗日武裝改編為新四軍挺進縱隊。第3支隊留在皖南擔任長江防務。第4支隊在皖中、皖東以游擊戰頻繁打擊日軍。
紀念館由主館區、建軍廣場(大銅馬)、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三部分組成。主館區位于 江蘇 鹽城市城東,有歷史資料展覽館、兵器陳列館、碑林、中心廣場等設施;建軍廣場在市中心,以新四軍騎兵銅像為主體的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是鹽城的城市標志;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在城西泰山廟內,陳列著劉少奇、陳毅等領導人的舊居、文物、史料、照片等。新四軍紀念館是全國唯一的專業性新四軍紀念館,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過紀念館。**總書記1990年5月為該館題詞"江淮英杰、衛國干城";2000年5月8日,江總書記又親臨該館參觀視察。紀念館主館區南北長330米,東西寬110米,占地50畝。廣場正中立有一座11.75米高的“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重建軍部紀念碑”,碑的正面為李先念的題字,背面刻有黃克誠寫的《鹽阜會師記》碑文。展覽大廳分為8個展廳,展出了新四軍在華中堅持敵后抗戰8年的1000多幅照片、大批文物史料及一批發繡、鐵畫、泥塑、油畫等文藝作品。此外,館內還有新四軍資料館、音像館和書畫館。該館為全國規模最大、資料最全、特色最明顯的新四軍紀念設施。目前,已被列入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和30條紅色旅游經典線路。
鹽城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坐落在鹽城市區中心廣場。塑像是根據新四軍老戰士管文蔚的具體設想,由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主任王克慶教授創作設計的:一位年輕英武的新四軍戰士身背大刀,手握韁繩,騎在高揚前蹄的戰馬背上,面向太陽昂首前進,象征新四軍東進,開辟華中敵后抗日根據地。塑像高4米,長3.8米,重3250公斤。塔座用黑色花崗巖砌成,四面呈梯形,正面朝東,刻由原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張愛萍上將親筆題詞:“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 背面朝西,上刻由張愛萍上將審定的碑文,已故書法家鮑審手書。
1939年2月,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到皖南視察,與新四軍領導人商定了“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根據這一方針,5月成立江北指揮部,統一領導第4支隊和7月新編的第5支隊,江北游擊縱隊。第4支隊開辟了以安徽省定遠縣藕塘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據地。第5支隊開辟了以安徽省來安縣半塔為中心的津浦路東抗日根據地。江北游擊縱隊在安徽省長江北岸開展游擊戰爭,保持和皖南的聯系。第1支隊派出第6團向蘇南東部發展,與當地的抗日武裝合編為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直抵上海郊區。1939年9月,江抗西撤到長江中的揚中縣與挺進縱隊合編,并向蘇北發展。10月,第2支隊第4團一部北渡長江,在揚州以西改編為蘇皖支隊,打通了與第5支隊的聯系。11月,第1、第2支隊領導機關合并組成江南指揮部,統一領導在蘇南和向蘇北發展的部隊。這一時期,新四軍還增加了兩支部隊。
1938年9月30日,在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組建的新四軍游擊支隊東征,開辟了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1940年2月正式改稱為新四軍第6支隊,轄3個團和4個總隊。1939年1月,在竹溝組成的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大隊向武漢外圍挺進,先后與豫南、鄂中、鄂東的抗日武裝合編為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開辟了豫鄂邊區的抗日根據地,轄5個團隊和3個游擊總隊。
8: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