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炮臺
5784views
天津是北京的門戶,大沽海口是“津門之屏”,明代,大沽口開始設防,清代修炮臺,置大炮,設施不斷加強,逐漸形成以“威,鎮,海,門,高”為主體的完整防御體系。近代,隨著外國列強對華侵略,大沽地區更成為北方的軍事要地。南有虎門,北有大沽,這是我國近代史上兩座重要的海防屏障。
大沽口炮臺遺址位于海河入海口南、北兩岸。初以磚石砌就,后以三合土夯筑,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炮臺建制不斷發展,防御體系逐具規模,鼎盛時期形成以“威、鎮、海、門、”以及石頭縫六座炮臺為主,配置千、萬斤級銅鐵大炮及附屬設施的強大的海防防御體系。
大沽口炮臺是中華民族抗擊侵略,不畏**的歷史見證。從1840年至1900年整整六十年間,外國列強為奪取在華的經濟利益和政治特權,于一八五八年,一八五九年,一八六O年,一九OO年先后四次對大沽口發動入侵他們依仗“船堅炮利”把大沽地區置于其鐵蹄蹂躪之下,乃至進逼北京,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把譽為東方藝術宮殿的圓明園焚之一炬,迫使清統治者兩次離京出逃。在侵略者槍炮逼下,清政府簽定了一個個不平等條約。面對強大的侵略者,大沽地區軍民,一次次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同入侵之敵進行殊死搏斗,向世界顯示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勇敢堅強的民族氣概。為此,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于1859年寫下《新的對華戰爭》一文,嚴厲譴責侵略者挑起“海盜式”的戰爭,熱情贊許中國抵抗是“有理”的正義行動。
大沽口炮臺遺址
明初,永樂皇帝朱棣遷都北京后,大沽海口的戰略他位日漸凸顯,這里是從海上進京的唯一門戶,一旦失守,首都就將毫無遮攔地暴露在外人眼前。嘉靖年間,為御倭寇,大沽口海防戰備日緊,構筑堡壘,駐軍設防。
1816年,清政府在大沽口南北兩岸各建一座圓形炮臺。炮臺內用木料,外砌青磚,白灰灌漿,高度約為一丈五尺,寬九尺,進深六尺,這-是大沽口最早的炮臺,建造得堅固如山。
1841年,經過數年經營,大沽口炮臺已建成大炮臺5座、土炮臺12座、土壘13座,組成大沽炮臺群,一套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已見雛形。
1858年,欽差大臣僧格林沁鎮守大沽口,整修炮臺,再建炮臺5座,具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別以“威”“震”“海”“門”“高”五字命名,寓意炮臺威風凜凜鎮守在大海門戶的高處。另一處炮臺建在北岸石壁之上,名字叫“石頭縫炮臺”。每座炮臺設大炮3門,另有小炮臺25座。每座炮臺高10米至17米,底座周長182米至224米,上磚下石,均用三合土、糯米汁澆灌夯筑而成,大小炮臺共置大炮64尊,炮口對準波瀾壯闊的海面。
大沽口炮臺古炮
此時的炮臺,工藝上已大有改進,木材、青磚之外,再用二尺多厚的三合土夯實,炮彈打上去,至多只是個淺洞,而且,炮臺增高到三至五丈。
1875年,清政府再次擴建炮臺,從歐洲買來鐵甲快船、碰船、水雷船,此時大沽口的抗敵實力已不容小覷。
幾十年來,大沽口炮臺屢次修建,說是為御敵,其實更多時候,是一種門面,抬舉著大清王朝的“戚嚴”,當外國的堅船利炮真的開進了海灣,當那個根本沒有尊嚴的政府不知所措地只想退讓自保時,這一座座看似堅固的炮臺便成了好看的擺設,中國的百姓感受到了那種切膚之痛的煎熬。
1840~1900年,短短的六十個年頭里,大沽口遭受了列強的四次入侵。一時間,津城聞炮,海鷗啼血。無數愛國將士空捐性命,清廷簽下了屈辱的《天津條約》。
1859年6月25日英法聯軍再次進攻大沽口炮臺,受到清軍頑強抵抗。
1901年根據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清政府被迫將大沽口炮臺拆毀。
解放后,大沽口炮臺遺址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以“海門古塞”之譽評為“津門十景”之一,并確定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01年根據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清政府被迫將大沽口炮臺拆毀。
解放后,大沽口炮臺遺址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以“海門古塞”之譽評為“津門十景”之一,并確定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炮臺內用木料,外用青磚砌成,白灰灌漿非常堅固。高度約為一丈五尺,寬九尺,進深六尺。這是大沽口最早的炮臺。第一次鴉片戰爭后對炮臺進行增修加固。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已建成大炮臺五座 、土炮臺12座 、土壘13座 ,組成了大沽炮臺群,形成較為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清咸豐八年(1858年),僧格林沁作為欽差大臣鎮守大沽口,對炮臺進行全面整修 ,共建炮臺6座,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別以“威”、“震”、“海”、“門”、“高”五字命名,寓意炮臺威風凜凜鎮守在大海門戶的高處。另一處炮臺建在北岸石壁之上,稱“石頭縫炮臺”。每座炮臺設大炮3門,另有小炮臺25座 。這個時期修建的炮臺,在方法上較前有了很大改進。炮臺用木材和青磚砌成后,外用二尺多厚的三合土砸實,炮彈打在炮臺上只能打一個淺洞,避免了磚石飛濺而帶來的危險。炮臺高度達到了三至五丈,寬度和厚度也有所增加,在外形上出現了方、圓兩大類型。同治九年(1870年),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后,十分重視大沽口的軍事防務,對原有炮臺進行了加固。同時增建了平炮臺三座。光緒元年(1875年),再次對原有炮臺進行了整修和擴建,從歐洲購買了鐵甲快船、碰船、水雷船等武器裝備,使大沽口成為抗擊帝國主義侵略重要的軍事海防要塞。
大沽口炮臺遺址公園成為旅游新看點
2003年,文物部門做出“大沽口炮臺遺址公園”規劃,園中亮點包括:遺址公園入口設計圓弧炮墻;臨海一面修建仿古炮墻,炮墻總長1050米,北到海河。“威”字、“海”字炮臺恢復原有風貌。“鎮”字炮臺已不復存在,規劃將用柵欄把原址圍起來,考古清理后,露天陳列,立碑紀事,供人憑吊。為了再現古炮臺雄姿,在“鎮”字炮臺以北,按1:1比例依原貌重建一座炮臺。在“海”字炮臺南側,加蓋長寬各4米的茅草屋,屋內設置與真人大小相同的清代士兵泥塑,還原守炮臺清兵的生活場景。